矣yi
1.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2.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傳序》)
3.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項脊軒志》
4.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赤壁之戰》)
[例解]語氣助詞,用于陳述句尾。或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為“了”,有的可不譯;或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或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嗚呼,烈矣!(《譚嗣同》)
[例解]語氣助詞,用于感嘆句。助感慨、諷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毛遂自薦》)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例解]語氣助詞,用于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為“吧”。
9.年幾何矣?(《觸龍說趙太后》)
[例解]用于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因yin
1.振聲激揚,伺者因此覺知。(《后漢書?張衡傳》)
2.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由于”,“趁著”“憑借”,“經過”“通過”。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4.相如因持璧卻立……(《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于是”“便”。
于yu
1.得復見將軍于此。(《鴻門宴》在)
2.荊國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輸》在……方面)
3.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出師表》在……中)
4.請奉命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向)
5.權起更衣,肅追于宇下。(《赤壁之戰》到)
6.謂獄中語乃親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7.故燕王欲結于君。(《廉頗藺相如列傳》跟、同)
8.于其身也,則恥師焉……(《師說》對、對于)
9.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于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例解]“于”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于”“給”“由于”等。
10.良曰:“長于臣。”(《鴻門宴》)
11.冰,水為之,而寒于水。(《勸學》)
12.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13.非常之謀難于猝發……(《五人墓碑記》)
[例解]放在形容詞之后,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
14.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五人墓碑記》)
15.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16.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戰》)
[例解]放在動詞之后,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受”等字和它相應。
17.于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18.吳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厲聲以呵,則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記》)
[例解]復音虛詞“于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這職業上”《捕蛇者說》)
[例解]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后,“于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于”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在這”“從這”等。
哉zai
1.痛定思痛,通何如哉!(《〈指南錄〉》后序》)
2.嗚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記》)
3.嘻,善哉!技蓋至此乎!(《庖丁解牛》)
[例解]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嘆語氣的。
4.譬若以肉投餒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5.而此獨以鐘名,何哉?(《時鐘山記》)
[例解]表示疑問語氣。
6.相如雖駑,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例解]表示反問語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