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難點梳理
1.考點詮釋
2008年考綱要求: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常見”,就是指在淺易的古代詩文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在文章中比較重要。“在文中的含義”是指文言實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含義。“文言實詞”通常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量詞,考試中涉及較多的就是這幾類詞,偶爾也會考到副詞、代詞。文言實詞考查范圍主要有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偏義復詞、通假字等。
2.考查重點、難點
試題所選的古詩文材料一般都來自課外,但是所考查的實詞卻離不開課本,往往是平時學習中經常接觸的、比較重要的實詞,且往往是常見實詞的不常見義項。從2007、2008兩年高考所考的實詞來看,都是使用頻率較高的常用詞,也是教材中經常出現的詞,體現了高考的“試題在課外,知識點在課內”的特點。題型以客觀選擇題為主,間有主觀題。難點主要有:難以辨別的一詞多義,容易混淆的古今異義詞,不易看出意義臨時變化的詞類活用。由于文言實詞的多義性,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需要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和判斷能力,具備由課內向課外的知識遷移能力。
金題透視
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8年高考全國卷Ⅰ)
A.部使者檄剛撫定檄:文告
B.剛遣長子遲喻賊喻:開導
C.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稽:查考
D.以杜金人窺伺之意杜:制止
【解析】該題考查文言實詞的一詞多義,從所選的幾個詞來看,均為“常見”。A項“檄”作為名詞,當“文告、文書”解,古文中比比皆是,“檄文”更是我們所熟悉的詞,而其作為動詞解釋的時候卻不太常見。該題正是從這個角度設題,“檄”在這里做動詞,意思為“用檄文征召、聲討”,引申為“下令”。其實,如果讀過《儒林外史》,“按察司行文檄了知縣去”一句中的“檄”就是“用檄文征召、聲討”意思。還有魯迅《墳·摩羅詩力說》中“檄其人士,于政治宗教,皆欲有所更革,顧終不成”也是這個意思。其余幾句,“喻”當“開導”講,同“諭”,有“曉諭”一詞佐證;“稽”當“查考”講,有“稽查”一詞佐證;“杜”當“制止”講,有“杜絕”一詞佐證,再根據上下文詞義推斷可知,這幾項的解釋均正確。
【答案】A
2.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2008年高考山東卷)
A.隱蓄甘脆餌誠餌:給……吃
B.值大風雨,避身巖下值:遇到
C.兄故弱,惡能多樵惡:不
D.汗交頤不少休頤:臉頰
【解析】聯系A中的“餌”在句中是名詞作動詞,“餌”作名詞“餌料”常用,但在此句中,作名詞解釋不通,結合語境推斷,可知這個解釋是準確的。B中“值”是“逢著”、“遇到”,如:“值河間歲試。”(諸葛亮《出師表》)我們現在還常說“正值……時候”。結合語境可知這個解釋也是準確的。C中的“惡”讀“wù”,是疑問詞,一般作“哪里”、“怎么”用。從原句看,誠是反問,加強語氣,對“訥體弱卻多樵”的驚訝,“惡”作“不”解釋顯然是望文生義。D中的“頤”有兩個意思,“臉頰”和“保養”,如“頤指氣使”、“頤養天年”,根據語境很容易判斷只能做名詞“臉頰”解釋。
【答案】C
難點攻略
文言文實詞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之一,從近幾年所考實詞看,絕大多數出自課本,所以,熟練掌握120個常用的文言實詞是非常必要的,而這些實詞中,又需要重點關注那些多義實詞古今差別大的義項。在文言文的閱讀中,利用漢語詞語的構成特點,根據已經學過的相關知識,結合上下文的語境限制和題目的具體要求進行詞義的推斷。常見的推斷方法有:
1.語法推斷法。即考查該實詞在句中充當什么成分,確定其詞性,從而推斷其意義。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I“部使者檄剛撫定”中“檄”所在位置應該是動詞,因此可以推斷解釋為“文告”是錯誤的。再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吾用休,社稷計耳”中的“計”應該作動詞謂語使用,意思是“為……考慮”,而后面的解釋為“計策”,可以推知是錯誤的。
2.句式推斷法。古人行文,好用整齊的句式,如排比句、對偶句、并列結構等,其中位置對稱的詞語一般詞性相同而意義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這樣就可以由已知的詞性詞義推測未知的詞性詞義。如2008年高考江西卷中“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一句,為“不是沒有……,而是沒有……”的句式,下句的“令名”是“美好的名聲”,根據“名利雙收”的意思,可以推知上句中的“賄”為“利”之意,這也是“賄”一詞的本義,而選項中解釋為“賄賂”顯然是錯誤的。再如2008年高考廣東卷中“周窮振乏,家無余財”一句,“窮、乏”意思相近,可以推知“周、振”意思也相近,均為“救濟”之意,顯然,選項中解釋為“振作”是錯誤的。
3.語境推斷法。一個詞一般有多個義項,然而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它的義項只有一個,因此,我們要善于將實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詞義。如2008年高考福建卷中“子何絕我之暴也”一句,如脫離語境,“暴”譯為“暴躁”也可講通,如“我有親父兄,性情暴如雷”中的“暴”就是這個意思。但我們結合上文“至舍,不辭而入,越石父怒而請絕”這一語境知道,越石父因為晏子沒有以禮待己,怒而請絕,晏子感到非常突然,才有此問的。再聯系我們熟知的“暴病”、“暴富”等常見詞義可知,此處“暴”為“突然”之意,整句話的意思是“您為什么突然就要同我絕交呢”。
4.聯想推斷法。試題中出現的一些實詞,想想在哪篇課文中出現過,可聯系課文對應文句相應遷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鄭氏數千指獨完”一句,熟悉課文《六國論》的同學馬上就會想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字,意為“保全”,選項解釋為“滅亡”顯然是錯誤的。古漢語以單音詞為主,現代漢語以雙音詞為主。試題中出現的單音詞,可以聯想雙音詞來推斷,如2008年高考全國卷I中“愿稽舊制,選精銳為親兵”中的“稽”可以聯想“稽查”一詞,為“查考”之意;“以杜金人窺伺之意”中的“杜”可以聯想“杜絕”一詞,為“制止”之意。另外,成語中保留了很多詞語的古義,借助平時比較熟悉的成語中的有關詞語的含義來推斷,也不失為一種方法,如2008年高考安徽卷“休復執論”中的“執”可以聯想成語“各執一詞”,為“堅持”之意,2008年高考山東卷“汗交頤不少休”中的“頤”可以聯想成語“大快朵頤”,為“臉頰”之意。
總之,要做好文言閱讀里的實詞題,積累是基礎,在有一定量積累的前提下,再懂得運用一些方法,才可以有備無患。實際操作中,要注意瞻前顧后,從語境出發,兼顧幾種方法,相信你的文言文閱讀會取得好成績。
重點難點題型測試
1.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風雨也辟:同“避”,躲避
B.天下云集響應,贏糧而景從景:同“影”
C.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伐:討伐,征伐
D.真黃山絕勝處勝:優美的
2.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心曠神怡,寵辱偕忘寵辱:偏義復詞,屈辱
B.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報:報告
C.齊師敗績,公將馳之馳:追逐
D.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速:加速
3.寫出下列加橫線詞在句中的意思。
(1)自可斷來信,徐徐更謂之()
(2)亦不敢服垢弊以干名()
(3)求,無乃爾是過與()
(4)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4.“得”是常見的文言實詞,寫出下列句中“得”的意思。
(1)所得表眾亦極七八萬耳()
(2)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
(3)未得與項羽相見()
(4)吾得兄事之()
(5)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6)得無教我獵蟲所耶()
(7)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8)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
(9)某亦守法,與公甚相得()(10)此言得之()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題。
劉康祖,彭城呂人也,世居京口。父虔之,輕財好施,位江夏相。康祖便弓馬,膂力絕人,以浮蕩蒱酒為事。每犯法為郡縣所錄,輒越屋逾墻,莫之能禽。夜入人家,為有司所圍,突圍去,莫敢追,因夜還京口,半夕便至。明旦守門詣府州要職,俄而建康移書錄之,府州執事者并證康祖其夕在京口,遂得無恙。前后屢被糾劾,文帝以勛臣子每原貸之。后襲封拜員外郎,再坐蒱戲,免官。孝武為豫州刺史,鎮歷陽,以康祖為征虜中兵參軍。既被委任,折節自修。歷南平王鑠安蠻府司馬。
元嘉二十七年,魏太武帝親率大眾攻圍汝南,文帝遣諸軍救援,康祖總統為前驅。次新蔡,攻破魏軍,去懸瓠四十里。太武燒營而還。轉左軍將軍。文帝欲大舉北侵,康祖以歲月已晚,請待明年,上不許。其年秋,蕭斌、王玄謨、沈慶之等入河,康祖率豫州軍出許、洛。玄謨等敗歸,南平王鑠在壽陽,上慮為魏所圍,召康祖速反。康祖回軍,未至壽陽數十里,會魏永昌王以長安之眾八萬騎,與康祖相及于尉武。康祖有八千人,乃結車營而進。魏軍四面來攻,眾分為三,且休且戰。康祖率厲將士,無不一當百,魏軍死者太半,流血沒踝。矢中頭而死,于是大敗,舉營淪覆,免者裁數十人。魏人傳康祖首示彭城,面如生。贈益州刺史,謚曰壯。
康祖伯父簡之,有志干,為宋武帝所知。帝將謀興復,收集才力之士,嘗再造簡之,會有客,不得言。簡之悟其意,謂虔之曰:“劉下邳再來,必當有意。既不得語,汝可試往見之。”及虔之至,武帝已克京口。虔之即投義。簡之聞之,殺耕牛,會眾以赴之。
(選自《南史》卷十七列傳第七)
5.對下列句子中橫線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帝以勛臣子每原貸之貸:寬赦
B.次新蔡,攻破魏軍次:駐扎
C.上慮為魏所圍慮:擔憂
D.為宋武帝所知知:認識
6.對下列句子中加橫線的詞的解釋,正確的一項是()
A.每犯法為郡縣所錄錄:記錄
B.明旦守門詣府州要職詣:拜訪
C.康祖率厲將士厲:激勵
D.去懸瓠四十里去:到
7.下列句子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A.召康祖速反B.莫之能禽
C.魏軍死者太半D.免者裁數十人
8.下列句子中加橫線詞不屬于古今異義的一項是()
A.遂得無恙B.折節自修。
C.康祖總統為前驅D.收集才力之士
9.“會”字的解釋,一般有“①相會、會晤,②必然、一定,③恰巧、正好,④會集、會合”幾種解釋,請選擇合適的解釋,將序號填入下列句子后面的括號中。
A.諸侯恐懼,會盟而謀弱秦。()
B.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C.遷客騷人,多會于此。()
D.長風破浪會有時。()
E.會魏永昌王以長安之眾八萬騎。()
F.會有客,不得言。()
G.殺耕牛,會眾以赴之。()
H.留待作遺施,于今天會因。()
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答案)
1.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課文知識的掌握情況,所選例句均為經典篇目中的句子,設計本題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重視經典文言文篇目,熟悉文中句子以及實詞的用法。A、B、D三項均為正確解釋,C項的“伐”與“此”呼應,在這里釋為動詞不通,應為名詞“功業”。2.本題考查目的同上題一樣。A項考查對偏義復詞的理解,課文中這類詞很多,《孔雀東南飛》中就不少,如“作息”、“公姥”、“父兄”、“弟兄”等,這類詞是由兩個意義相關或相反的語素構成,但整個復音詞的意思只取其中一個語素的意義,而另一個語素意義虛化。不過,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由這類方法構成的詞都是偏義復詞,“寵辱”在這里有“受寵和受辱”雙重含義;B項根據原文信息可以得知,是司馬遷對朋友的寒暄客氣之詞,朋友來信詢問,釋為“回答”才準確;C項釋為“追逐”并不多見,但在此處是準確的;D項“速”用的是不常用義項“招致”,釋為“加速”也是錯誤的。答案:C。3.此類題型高考中也有出現,讓學生自己填寫文言實詞的意思,難度比單選題更大些,但是,只要我們平時關注課本,熟悉文本內容,是不難填寫的。答案:(1)送信的人;(2)求取;(3)責備;(4)停止。4.此題考查學生對多義詞詞義的掌握情況,只要熟悉原文,不難作出準確解答。答案:(1)得到,獲得;(2)心得,收獲;(3)能夠;(4)應該;(5)通“德”,感恩;(6)與“無”連用表示疑問,莫非;(7)得意;(8)具備;(9)融洽;(10)對、合適。5.本題考查的文言實詞均常見,A項“貸”常用義項為“借貸”,如“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河侯”。但是用在這里解釋不通,聯系“原”的意思,結合“嚴懲不貸”中“貸”的義項,可以推斷此處為“寬赦”之意。B項“次”為古今意義差別較大的詞,但是其本義“臨時駐扎和住宿”在文言文中卻很常用,從語境分析,這個用法是正確的。C項“慮”是個形聲字,與“心”有關,本義就是“思慮、謀劃”之意,如果熟悉成語“不足為慮”的意思,也可以推知此項解釋為正確。剩下的D項,“知”,常用義項是“知道”,又引申為“認識”、“了解”、“賞識”之意,從原文語境分析,釋為“認識”顯然不夠,應該是“知遇”才對,所以,D項應釋為“賞識”。答案:D。6.本題考查的文言實詞也比較常見。A項根據后文“輒越屋逾墻,莫之能禽”的語境可以分析出,這里是用的“錄”的另一個義項“拘捕”;B項中守門人到州府是去匯報情況,釋為“拜訪”也不準確,應為“前往”;C項“厲”當同“勵”,釋為“激勵”符合語境;類似D項的句式在學過的課文中見過不少,應釋為“距離”。7.本題考查的幾個通假字非常常見,“反”通“返”;“禽”通“擒”;“裁”通“才”。只要認清迷惑項C項中“太半”的“太”不是“大”的通假,即可作出正確判斷。8.考查學生對古今異義詞的掌握情況,結合原文,結合這些詞的今義,稍微分析即可作出正確選擇。A項“無恙”一詞古義和今義均為“平安無事”之意,今義其實是古義的沿用;B項“自修”在終身教育的今天,非常常見,是“自學”之意,文中意為“修身自勵”;C項應當沒有懸念,文中意為“總管統領”,今義為“一國首腦”;D項“收集”古義為“使聚集在一起”,從字面理解似乎講得通,但是,今天的“收集”對象專指物。文中意為“收羅交結”。答案:A。9.考查學生在具體語境中對一詞多義的把握,根據義項和例句,綜合分析,不難作出選擇。答案:A.④,B.②,C.④,D.②,E.③,F.③,G.④,H.①。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