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中的藝術手法(表現手法)主要是指三個方面:一是抒情方式,二是描寫方法,三是修辭手法。而對于這三個方面中的一些具體的概念的理解有時會出現混淆現象。在鑒賞古詩詞時,準確地理解有關術語或概念,就能夠幫助考生正確理解詩詞和準確答題。
一、“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
所謂“借景抒情”,是指在寫景抒情的詩詞中,詩人對某種景象有所感觸時,把自身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通過描寫這些景物的形態、色彩、氣味等含蓄曲折地表現出來。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詩人借用空山、新雨、明月、蒼松、清泉、青石等自然清新的形象,勾勒出一幅明凈清幽淡雅的圖畫。表現出對這種自然優美環境的向往之情。而上面一組詩句中沒有明顯的含有主觀色彩的詞語,但對這種美好境界的喜愛向往之情卻溢于言表,人們能夠體會到。
而“寓情于景”則是詩人將自己的感情轉移到景物上去,使景物帶有明顯的感情色彩,外在表現是詩詞中含有明顯的包含著作者感情色彩的詞語。景生情,情寓景,情景交融,渾然一體。如柳永的《八聲甘州》:“漸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詞中的“凄”、“冷”、“殘”三字既是寫景,又深含感情,蕭瑟凄清的景物中可見作者長期漂泊天涯的凄涼之感。這些帶有濃郁情感色彩的詞語是借景抒情詩詞中所不具備的。再如杜甫的《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詩中的“急”、“哀”、“蕭蕭”等詞語也同樣飽含著作者強烈的情感。
所以究竟是借景抒情還是寓情于景,關鍵是看詩詞的景物描寫中有無明顯含有作者主觀感情色彩的詞語。有,則是“寓情于景”;無,就是“借景抒情”。
二、“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
借景抒情與托物言志(也可稱為借物抒情),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借某種景物來抒情,這里的景或物實際上都是個載體,都是為抒情言志服務的。但是“借景抒情”中的所借之景都具有臨時性,一般是眼前實實在在的景,注重“形”。作者通常要從多方面來細致描繪出這些景物的自然形態特點。比如蘇軾的《浣溪沙》中“山下蘭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暮雨子規啼”,作者從視覺、聽覺等方面非常細膩地描繪出山林景致的幽美寧靜,寫出了景物的勃勃生機,從而表現出對生活的熱愛,這一切都是臨時性的。而“托物言志”中假托的“物”一般具有一種約定俗成的性質,通過特定的容易引起聯想的具體形象,表現某種概念、思想和感情,這種“物”的內涵精神是人們的思想意識中往往早就有的,而且帶有一定的人格化色彩。比如梅的凌冬不凋,松的常青、堅韌,蓮的出淤泥而不染,菊的高潔等。作者往往取其“神”似,如陸游的《卜算子·詠梅》:“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作者托“梅”的孤高、堅貞和甘于自我犧牲的精神品質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三、“對比”與“襯托”
對比和襯托都屬于比較,具有很多的相同點,但是二者在以下方面是不同的:
(一)比較的目的不一樣,對比二者并重,側重指出二者的差異性;襯托則有主次之分,側重于一方面為另外一方面服務。
(二)對比一般出現在議論性的詞句中較多,表達出作者對某些景色與現象的哲理性的認識;而襯托則一般出現在寫景的詞句中。如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夢魂中。還似舊時游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一是哀情,一是樂景,這里用的就是襯托的手法,作者正是通過對往昔繁華生活的極力渲染,用這種樂景反襯夢醒后自己處境的無比凄涼。再如杜審言的《渡湘江》:“遲日園林悲昔游,今春花鳥作邊愁。獨憐京國人南竄,不似湘江水北流。”也是用樂景襯悲情,更顯其悲。對比如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霑泥,鱗鱗居大廈。”前后兩種人在付出的勞動和得到的結果上形成了極大的反差。從而構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了當時社會貧富懸殊的現實。再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俞的《蠶婦》中“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都是運用了對比的手法。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