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個人的認識水平,是合格中學生必備的素質。我們可以在寫作教學中,著力培養學生形成以下十種辨證分析能力:①矛盾分析;②現象與本質分析;③數量與質量分析;④普遍性與特殊性分析;⑤因果分析;⑥必然性與偶然性分析;⑦可能性與現實性分析;⑧內容與形式分析;⑨內因與外因分析;⑩縱向與橫向分析。這里僅以現象與本質分析為例,談談思辨能力的訓練方法。
由于客觀事物是復雜多變的,學生觀察時一般只能觸及事物的表象,獲得感性認識。因此,指導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是提高思想認識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寫作中,要誘導學生養成“去粗去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維習慣。如成功背后的艱辛,平凡中蘊含的偉大,表面熱鬧中潛隱的內在寂寞等。由于現象與本質是一個問題的兩個面,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特別是由于客觀事物紛繁復雜,有暫時的個別現象,也有穩定的普遍現象;有必然現象,也有偶然現象。因而在訓練時要使用不同類的材料,啟發學生比照分析,抓住問題的實質,形成正確的觀點。這樣,來自通過思辨產生的頓悟,才能是科學而準確的。
當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僅靠一兩次訓練學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從高一的第一學期開始,就應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做法主要有:
(1)利用課前五分鐘,以隨機抽簽的方式進行訓練。課上,教師讓學生隨機抽取一則兩則材料,讓他當場提煉觀點,進而談談自己的寫作思路,讓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2)課后,每周留兩至三則材料作為訓練內容,當然也要讓學生自己找材料。
訓練時,要盡可能選擇能夠激發學生興趣的材料。這樣,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例如:
杜甫的名句“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是說多讀書有好處。鄭板橋卻說:“讀過萬卷書,胸中無適主”,指讀書多而無所適從,失去主見,反而有害。
要求把這兩則材料辨證統一到一個觀點中去。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思辨能力才行,有點難度,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材料的要點并進行分析:杜甫名句,指廣泛閱讀,重點講的是知識的積累與寫作的關系,它是必要的;鄭板橋的名句指的是讀書多而無所適從,談的是讀書后的思考問題。如何學以致用。兩個人的角度不同。這兩句話的連接點是:讀書與思考,學與用。在此基礎上,可以把二者統一為:既要廣泛閱讀,又要認真思考,學與用要結合起來。這里就要求學生具備求同辨異的能力。
除了訓練學生外,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一些哲理性課外讀物,如哲理小品,文藝評論等。這樣可以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提高他們的思辨能力。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