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議論文思辨性不妨從以下三個步驟去思考:①由此及彼想開去。讀完命題,不妨想一想,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事例與命題提到的事實有相似之處,若能快速準確地舉出兩三個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當然,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們可以把話題材料的內容(或命題內容要點)進行分解,若各小點對應相似,整體必然神合。要注意的是,不應站在單一角度選擇同類材料。多角度聯想,擴充材料的涵蓋面,為揭示問題實質作好量的準備。②透過表面看實質。有些學生在文章中列舉很多材料,但只下一個結論,這是不夠的,還必須有分析。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即探求事物內部原因與結果之間的關系。判斷一篇文章的思辨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問題產生的根源,并對事物的發展趨勢有一定的預測性。③多問一個為什么。寫作時,當得出某個結論時,不妨再想一下,產生這個結論的原因,那么問題分析也就向前推進了一步,當然也就顯示了深刻透徹的文章特點。
總之,作為一名高中生,尤其是高三的學生,應該具備較強的思辨能力,寫議論文時要知道在思辨中立意構思,只有學生在作文中不再出現“片面性”、“幼稚化”的思想觀點與思想方法。我們的作文教學才算頗有成效。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證性
辨證性話題作文,就是要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問題--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地看問題;聯系地看問題,避免孤立地看問題;發展地看問題,避免靜止地看問題。
這類的話題作文主要體現在關系型的作文題目里,有些是對立統一關系:就是各要素單一來看是對立矛盾的,但實質上它們又相互依存、相輔相成、和諧統一。也可稱之為無此無彼式。如“自由與紀律”這個話題,辨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沒有“自由”無所謂“紀律”,沒有“紀律”也就沒有“自由”,二者對立統一。當然,根據這種關系可變通理解為:沒有紀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紀律約束。再如“平凡與偉大”,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個話題可理解為:沒有“平凡”也就不會有“偉大”。還可理解為:平凡蘊育偉大;偉大源自平凡;我們只有從平凡的點滴小事做起,才能構筑偉大人格的大廈。有些是是非取舍關系:即指關系型話題的諸要素之間是一是一非、一對一錯的關系,對它們只能有所取舍選擇。也可稱之為有此無彼式。如“偏見與關愛”,我們只能理解為“要消除偏見,勇于關愛”,若作其他理解則是不科學的。而對“自信自滿自負”,我們應理解為一對兩錯的關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滿和自負。。有些是并非絕對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某種關系,但這種關系不是一成不變的。也可稱之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與愚味”,咋看這題目,似乎這兩者之前沒有多大關系。其實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與弊。信息可以傳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謠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兩面破除愚昧,這就具有很強的辨證性。因為信息具有兩面性,這就要求我們全面地看問題。有些是并列共存關系:即指構成話題的諸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平等并列的關系,幾個要素可以同時共存。也可稱之為有此有彼式。如“謙虛與表現”,對此就可詮釋為“既要謙虛待人,又要善于表現自己”;對“成人與成才”也要理解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講的2004年江蘇省的高考作文題目“水的靈動,山的沉穩”就是有很強的辨證關系,如果考生不能從材料中琢磨出“變和不變”的辨證關系,便很容易走題,靈動和沉穩是兩個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過概念,悟出“變中存不變,不變中有變”的關系,才能寫出好文章。
這類的話題作文還體現在不是關系型的題目里,如:你怎樣看待“忍”呢,請以“忍”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對于“忍”也要辯證的看待,俗話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藺相如能夠忍讓廉頗,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從而以寧靜平和的心態感化了廉頗,將相和睦,趙國得以爭霸諸侯。忍讓,顧全的是大局,著眼的是未來。在爭端來到眼前時,隱忍能關閉糾紛之門,當朋友之間產生矛盾時,忍讓會滋長朋友之間的友情,當別人無意傷害你時,忍一忍,說聲”沒關系“,這樣,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現了你的寬宏大度。”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然而,忍讓并不意味著退卻不前,或懦弱可欺,當自己的人格,民族尊嚴受到損害時,豈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屆奧運會上,我國運動員中,不少名將失手,而黑馬卻不時殺出。前者說,壓力太大,影響了發揮;后者說,沒有什么壓力,發揮了高水平?磥,壓力很可怕,是個壞東西。然而,人們又說,井無壓力不噴油,人無壓力輕飄飄?磥,壓力又不可少。
到底應該怎樣認識和對待壓力呢?請以”壓力“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壓力太大,影響發揮,這是事實,不容否定。這并不是對”壓力“的全盤否定,而是對”太“的否定,壓力太大不行。”沒有什么壓力“也并不是一點壓力沒有,參加奧運會的運動員不可能一點壓力都沒有。”井無壓力不噴油,人無壓力輕飄飄。“壓力自有其作用。看來,就像治病的良藥必須適量一樣,壓力要適度才好。
。ǘ┨岣咦魑乃急娴纳钊胄
思辨的深入性體現在透過現象看本質,要注意現象與本質的關系,要能夠揭示問題的原因,我們不要僅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從它的深層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態,這樣眼前就會豁然開朗,這樣才能寫出立意深刻的文章,這一點也是高考作文評分標準里發展等級的要求。
如以”臺階“為話題寫一篇文章,許多學生想到的僅是”上樓,登山要靠著臺階一級一級地上,讀書學習,成就事業也要循序漸進。一篇文章只寫這一點顯然很不夠,有的同學想到臺階是前人修造的,給了我們登高之便。在我們的成長之路上,為我們修造臺階的正是父母教師,所以應感謝社會感謝所有為我們鋪設臺階的人。這樣寫可能還不夠深刻,是不是可以這樣想:臺階是前人修建鋪設的,正因為如此,沿著臺階所能達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會有創造性的工作,我們還應重視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條路來。而且還要為后人鋪設臺階,只有這樣,人類的認知領域才會不斷拓展,社會生活才會不斷前進。這樣寫立意才更深刻,能給人一種“更上一層樓”之感。再如“生存與精神”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大部分學生都是從個人的角度去寫,認為一個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點,也懂得舉很多例子去論證:史鐵生、司馬遷、張海迪等,我覺得這樣寫還是不夠的,個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體(團體)的生存,國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國女排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的勝利就能證明一個團體或集體要生存,要勝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谷諔馉,解放戰爭為什么能勝利,也靠的是愛國精神,團體精神,所以如果學生拓展到這個方面去寫,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東等地的高考作文題:◆走你自己的路,讓別人去說吧!(但丁)◆常問路的人不會迷失方向。(波蘭諺語)◆應當耐心地聽取他人的意見,認真考慮指責你的人是否有理。(達·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懷疑一切人,其錯誤是一樣的。(塞納克)
對各種說法,有人想:我該相信誰的話呢?也有人想:還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請以“相信自己與聽取別人的意見”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其實這些名人的話都可以進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讓別人說,只要自己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也可以不讓別人說閑話。不常問路的人就一定會迷失方向嗎,也不一定,如果不常問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準備,又有敏銳的觀察力,也是不會迷路的。所以這些話雖然有很強的辨證性,但我們還是要深入的的思考,從中找出說理的根據。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維的逆向發散,讓思維形成對立面,從問題的相反方向進行探索,導致新的認識。寫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徑,體現時代精神。俗話說“文章最忌隨人后”這就要求學生掙脫習慣思維束縛,確立轉換角度思維的意識。
2001年高考作文題目:以“誠信”為話題寫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從正面角度去寫,但是在激烈的競爭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誠信,不誠信也不為過,從反而角度去寫可能會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記憶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寫記憶移植后的好處,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隨便移植的,給人以煥燃一新的感覺。俗話說:“常在河邊走,不會不濕鞋”,但總會有不濕鞋的時候。毛澤東同志一次在以秘書一起看《漁夫和金魚的故事》時,問秘書:“誰最壞?”秘書回答:“老太婆最壞,貪得無厭。”毛澤東同志卻認為:“貪得無厭不好,貪得有厭就好嗎?不貪得無厭,怎么會有追求?”毛澤東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維惹人耳目。客觀事物是具有兩重性的,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質基礎。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長”,但纖細嬌弱,難耐風雨,容易彎腰折枝是它的“短”,我們雖然可以贊美它,但從思辨的逆向來考慮,也可以批評它。竹子容易低頭彎腰,就在于其不實,從而啟迪人們,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誠求實,在節節升高中應以穩步扎實為基礎,否則上去了容易掉下來,再如塑料花,我們可以諷刺它艷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從逆向思維考慮,我們也可以歌頌它的樸實,普通、廉價,它雖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異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譜家族,根本“香”不起來,但它畢竟以自己的色彩進入了千家萬戶,美化著人們的生活。
總之,考生看到作文題目,不要急于下筆,一定要先注意審題,處理好材料跟話題的關系,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對事物要有正確的認識,要站在主流意識形態立場看待一切事物和問題,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絕對地去看,更不能為了追求創新、追求與眾不同、追求所謂求異思維而故意夸大陰暗面,扭曲事實真相,對事物要全面、準確的分析,不能只顧及一點而不及其余,只見樹木不見森林。道理要講得有理有據,讓讀者(閱卷老師)信服。所以,我們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講得有條有理,層次清楚,結構嚴謹。同時,還要“講”道理、“作”分析。我們還要學會用一定的哲學觀點去分析問題,努力思考話題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就能寫出新穎、獨特見解深刻的好文章來。
本題“一百分”也是如此,平常,但需要思辯,不能只考慮一方面。既然是思辯,則要考慮什么原則?我研究,有10種基本思辯原則。對“一百分”可以用“現象與本質”、“原因和結果”等方面考慮。
如“現象與本質”,一百分是現象,本質是什么呢?是成功嗎?是下一次一百分的起點嗎?如此思考,寫議論文比較適當。
如“原因與結果”,一百分是結果,原因是什么呢?需要勤奮、毅力,也需要方法、技巧,等等,寫議論文比較適當。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