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有一本小說集叫《故事新編》,作品多數是在“博考文獻”基礎上,“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即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都有文獻可考,但又不受文獻束縛,在把握古人古事精神的基礎上,進行藝術想象和虛構,暴露和諷刺現實。
我們所說的“故事新編”也是這樣,在準確把握話題題意的基礎上,進行大膽的想象和聯想,將思維的觸角延伸到名著、歷史、傳說中,以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其中的故事、人物予以加工、演繹和包裝,即進行再創作,從而對話題的內涵作出獨特而傳神的詮釋,反映社會現實生活。
這些帶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可以放在過去的時代,也可把他放到現實生活中來,或借古說今、折射現實,也可以透過他們的眼睛去看現實,寫他們在新環境里所經歷的故事,以此歌頌社會進步或暴露問題,批判丑惡現象。這種作文形式,好就好在它翻了花樣,出了新意,令人耳目一新。如《紅樓選美記》、《誰是打虎英雄》、《既生“亮”,何生“關”“張”?》、等。
那么如何寫“故事新編”呢?
一是聯系原著,熟悉“故事”。故事新編的人物是從古典名著或其它作品中借用來的,人物的言行、性格應與原著相一致。凡新編故事必須了解原故事的必要背景、意蘊及其他相關知識。只有這樣,新編出來的故事才能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語言風格相吻合,才能與“故事”的基本情節連續得上。寫阿Q讓人一看就是阿Q,寫孔乙己一看就是孔乙己,而不能創造成一個與原來的形象完全無關的形象。如果編孫悟空貪小便宜,好吃喜睡,時常耍一點弄巧成拙的小聰明,那就離譜了。
二是聯系現實,暗扣主旨。故事新編是借古人說今人,表面上寫的是古事,實際是上是折射現實社會,立意多在諷今喻今。如2002年北京卷作文題為“規則”,有考生寫了《彌勒規則》一文,設計玉皇大帝在天庭成立運輸公司并任命經理。先任命剛正不阿的李靖,李靖上任后以嚴格的規則管理,公司產值略有增加,但卻有無數的匿名信飛到玉皇手中,迫于壓力,玉皇撤換李靖,而讓人緣好的彌勒擔任。彌勒推翻了李靖的制度,把規則改為“寬容”,搞好干群關系,一月后,產值大增,上萬封感謝信送到玉皇手中。可半年后公司大幅虧損。玉皇微服私訪公司,發現員工多半不務正業,而彌勒一心搞好關系,亂評獎。最后玉皇認識到“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終任李靖嚴格管理,公司也最終蒸蒸曰上。
三是幽默風趣,犀利明快,語言既要體現人物原先所處的時代的語言氛圍,又要適合所編的“新”的生活環境。幽默風趣,犀利明快,具有雜文特點。
故事演繹,可以有多種途徑。有情節變形,對原有的故事情節進行改編,或增加情節,或保留一部分情節后再按需要設計其他的情節。有時間變形,就是改變原有故事發生的時間,或提前或推后,設想故事在不同的時間階段的不同結果。有空間變形,就是把已有故事中的人物放在其他地點、位置,設想在另一個領域里會發生什么新的結果等等。不管采用那種途徑,要避免張冠李戴,更不能胡編亂造。
中學生如何寫好故事新編呢?
所謂“故事新編”,即在話題作文中,根據古典名著、民間故事或名人名作中的人物,重新演繹故事,反映社會生活。在百花齊放的高考作文中,“故事新編”這一類作文爭奇斗艷,最惹人注目。比如,1999年出現了《記憶國唐僧行兇,仙南海觀音解難》、《愛因斯坦復活之后》、《堂·訶吉德新傳》等。2000年出現了《紅樓選美記》、《誰是打虎英雄》、《寶玉的困惑》、《三國英雄開會》、《三個和尚新傳之一:變,變,變!》、《新愚公和智叟的故事》一類優秀作文。天津一考生寫的《阿Q正傳》竟得滿分。無獨有偶,2001年又有一篇《阿Q正傳》,還是得滿分。可謂一個阿Q,見仁見智。2001年,江蘇《金陵晚報》一次刊出6篇高考佳作,就有3篇“故事新編”類,《揚子晚報》刊登的也有一半是這類作文,如《赤兔之死》、《朱貴開店》、《劉備訪友》等。2002年同樣出現了這類佳作,如江蘇的《東坡的選擇》、《諫屈原書》、《昭君的選擇》等。2003年出現的“故事新編”有《與諸葛亮書》、《既生“亮”,何生“關張”?》、《普朗克的懺悔書》、《吊屈原賦》、《搬家》、《武侯自責表》等。
在這些優秀作文中,有不少是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來進行創新思維的,它們深入挖掘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中合情合理的意義,推陳出新。
例如2001年河北考生的《題烏江亭》就借用到課文《鴻門宴》的一些內容,但項羽不再是一個“有勇無謀”“偏聽偏信”“剛愎自用”的“莽漢”,不再是被范曾罵為“豎子不足與之謀!”的“蠢才”。作者撇開名家的爭論,拋棄名家的點評,獨以“誠信”論英雄,獨抒己見,塑造了“一個沒有舍棄誠信的男人”,“一個頂天立地的”悲劇英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項羽的“果敢”、“豪邁”、“無畏”、“直言不諱”,“你勝不了劉邦。因為你,還有誠信”,“于是你在烏江,你完成了一個沒有舍棄誠信的男人的涅”;但是“你不朽,你最終戰勝了劉邦,以你的誠信,刺劉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作者于舊文中創新解——誠信,既尊重原作,又獨辟蹊徑,使人感到既熟悉又新奇。
又如2001年江蘇考生的《阿Q新傳》,作者將高考作文命題《誠信》和課文《阿Q正傳》聯系在一起,構思新穎。作者虛構了一個阿Q辦工廠的故事。阿Q“專門生產洗發水”,因為“制造假冒偽劣商品,制造虛假廣告,欺騙消費者,違反了誠信原則”,最后工廠“被封了”,“大蓋帽”“還罰了阿Q20萬”,“阿Q破產了”。故事將原作背景與現代生活有機結合,亦古亦今,亦真亦假。阿Q的情態口吻酷似原著,卻說的是當今時髦話,“洗發水”、“飄柔”、“公安”等,語言詼諧幽默令人捧腹。
借用教材里的人物和故事寫“故事新編”這類作文,要注意兩點。一是一定要熟悉課文,熟悉“故事”,這是寫好“故事新編”的前提。只有這樣,新編出來的故事才能與“故事”中人物的言行、性格以及語言風格相吻合,才能與“故事”的基本情節續連得上。對課文所述故事、所寫人物了解得越透徹、越仔細越好,編起新故事來越得心應手,新編的故事越合情合理。二是一定要“新編”,這是寫好“故事新編”的關鍵。新編,即寫出新意,或者編寫出新的情節,或者表達出新的旨意。可以說,“新編”是寫好“故事新編”作文的靈魂。
二、移花接木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寫作材料有賴于平時的積累,但是考試時將教材內容進行移花接木,拿來“為我所用”,也不失為一個好的辦法。
例如2000年高考佳作《答案》,作者巧妙地將教材中的材料用于作文,魯迅的《故鄉》、曹禺的《雷雨》、張繼的《楓橋夜泊》、杜甫的《春夜喜雨》、文天祥的《過零丁洋》等,名篇名句,巧裁妙用,顯示出作者扎實的語文功底。請看同年江蘇滿分作文《冷香飛上語文》中一段文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語文從那古人口中娓娓道出;語文被當陽橋頭的張飛一聲吼出;語文從憂國憂民的范仲淹的筆端流出;語文在潯陽江頭的琵琶如琴弦上回蕩,語文帶我們到天姥山的仙人洞里體驗神奇,到景陽崗的青石板上感受驚險;它讓我們深味‘逝者如斯’的感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憂愁,‘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無奈,‘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的蕭瑟……”作者沒有作海闊天空的神游,而是把視線牢牢地盯住語文教材,文中的許多名句、場面、情節,都是來自語文課本《念奴嬌·赤壁懷古》、《岳陽樓記》、《琵琶行》等,作者只是把它們作了巧妙的糅合、概括,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又如2002年山東省滿分作文《讓我輕輕地告訴你》,作者在文中運用了一系列人物的“心靈的選擇”,其中就有來自于教材里的:如“在居廟堂之高的沾沾自喜與處江湖之遠的苦寂失意之外,范文正另有所想”,“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均出自范仲淹的《岳陽樓記》)還有“面對生活,舒婷選擇做橡樹旁一株木棉的愛情”(出自舒婷的《致橡樹》),等等。
可見,我們從一向所忽視的語文教材中,也可以得到啟發,獲得寫作的靈感,獲得有用的材料,寫出有聲有色的好文章。高中生已經學過不少課文,在高考中將課文素材移花接木,是顯示才華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且這樣做了,也會給閱卷老師留下一個好印象,認為這位考生知識面寬,視野廣,積累多。
三、套用形式
形式是文章的骨架,搭好文章的骨架等于完成了文章的一半,而不少學生搭不好文章的骨架。其實,聰明的學生不妨套用有關課文的形式啊。學生一旦領悟了課文的精妙構思,掌握了帶有規律性的一類文章的形式,就能夠打開思維的廣闊空間,寫出主旨集中、形式獨特的好文章。
如范文中的《孔雀東南飛》就是套用形式,同學們可以讀一讀,從中得到借鑒。
現在的高考話題作文題,都是“文體自選”,這就為考生自由選擇、自由發揮提供了很大的空間,形式上是百花齊放,異彩紛呈。就筆者所見,寫成詩歌的也多起來了。但是,像這位考生那樣,居然模仿《孔雀東南飛》,寫成樂府詩的卻是絕無僅有,也真是大膽得可以。他把一位立志投身于西部大開發的青年作為敘事詩的中心人物,在與家人、親戚的矛盾沖突中展示其“心靈的選擇”,倒也寫得像那么回事。筆者想,這位考生作文之所以能夠得到滿分,絕對與作文的形式有關。而這形式,不就是套用的課文《孔雀東南飛》嗎?另外,像2003年出現的優秀作文《吊屈原賦》等也是套用相關課文的形式。所以,認真閱讀課文,揣摩課文的精妙形式,掌握它們的特點,在考場上恰當地套用,是“出彩”的方法之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