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講了本文的第二個自然段。從“寫大以小”的技法,講到了如何用文字畫畫。同時,我們也把本文的主題——江冷樓前水,簡單地講了出來,即江荒、水冷、樓空。這幅畫畫得很美,但卻是一種凄涼美,冷艷的美。下面,來學最后一段:
坐在下關江邊茶樓上,這荒寒景象是沒有的。不過,這一條江水,浩浩蕩蕩地西來東去橫在眼前,看了之后,很可以啟發(fā)人一點遐思。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鐘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樣白的江鷗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點,也可再聽到那風浪打著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響。我是不會喝酒,我若喝酒,覺得比在夫子廟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
張恨水先生的這篇文章一共有三個自然段。如果我們自作主張,替他來表達一下感情的話,那么第一個自然段應該是對歷史與現(xiàn)實的追問——過去的盛景,過去的閱江樓,怎么不見了呢?處處可見“水泥路面、鋼骨洋樓”,怎么不重建一座閱江樓來重現(xiàn)昔日故都的盛況呢?第二個自然段是通過一組凄美的畫面來感嘆——即使在“最繁榮都市”,它的邊緣,也還有一些人的生活是“忍心丟下不說”的。
換句話來講,如果說,第一個自然段是以史為鏡的話,那么第二個自然段說的就是:當下的社會還有許多不如人意的地方。第二個自然段通過一組凄美的畫面,體現(xiàn)了作者的悲憫之心與感傷之懷。但是,如果文章僅停留于此,那就體現(xiàn)不出作者的高明了。所以在第三個自然段,也就是最后一個自然段中,作者從“國破山河在”的悲憫之中,還是看到了希望,還懷有一絲對光明、對明天的期盼。
“坐在下關江邊茶樓上,這荒寒景象是沒有的”——如果說第二個自然段的技法是“寫大以小”的話,那么在第三個自然段里便是“寫凄美以希望”、“寫荒寒以浩蕩”。荒江邊上的一幕幕,在這一段里,筆峰一轉,變成了希望與浩蕩。所以“看了之后,很可以啟發(fā)人一點遐思。”在凄美中,作者的心并沒有死,也沒有絕望。所以我們要看到:一個真正的大師、一個真正的文人,并不只是看到黑暗與荒涼,還要能夠看到希望,看到社會發(fā)展的曙光。如果僅僅是一味地辱罵,一味地指責,一味地批判,并不是一個真正大師的職責。
剛才我們講到,作者并不是只看到凄美與黑暗,同時也看到為這個凄美與黑暗注入的希望,這是我們講本段的一個方面。第二個方面,從寫作的技巧來看,如果說第二個自然段是以靜為主的話,那么本段中就是以動為主。靜是因為凄美,動才會有生機。我們來比較一下。先看第二個自然段:
說到江,我最喜歡荒江。江不是湖海那樣浩瀚無邊,妙的是空闊之下,總有個兩岸。當此冬日,水是淺了,處處露出赭色的蘆洲。岸上的漁村,在那垂著千百條枯枝的老柳下,斷斷續(xù)續(xù),支著竹籬茅舍。岸上三四只小漁舟,在風浪里搖撼著,高空撐出了魚網,凄涼的真有點畫意。自然,這漁村子里人的生活,只好忍心丟下不說。
再來看第三個自然段:
若是面前江上,舟楫有十分鐘的停止,你可以看到那雪樣白的江鷗在水上三五成群地打胡旋。你心再定一點,也可再聽到那風浪打著江岸石上,“拍打拍打”作響。
所以就寫作的技巧來講,大與小、動與靜、遠與近、高與低、收與放、離與合的對稱是何等的重要!前面兩個自然段是放、是離的話,那么本段就是收、就是合。為什么要先放先離,后收后合呢?我們在這里稍作一點深入的講解。在本文中,前面我們也提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復雜的——有追問,有不滿,有悲嘆,有傷感,同時在不滿、悲嘆、傷感中,還有偏安一隅的安慰、閑適與悠然。
一個人的情感是復雜的,正如蘋果的滋味也是復雜的一樣。我們吃蘋果,不能說一口咬下去是甜的,這樣的感受是直白而簡單的。細細地品味蘋果,還會有些酸、有些澀,甚至還會有些無味,這樣的味覺才是豐滿、充實、真切的。假如說我們在第一個自然段里,看到只有水泥路、鋼筋樓,我們就痛快一下:他NND,怎么不蓋一座樓啊?那就無趣無味了。同樣的,如若我們看到第二個自然段中漁民、漁網、漁舟與漁村,我們痛快一下:這他娘的是什么世道啊!
如果我們在寫作的時候,一味地痛快于:我太生氣了,我太高興了,我太憤怒了!那是不豐實、不真切的。再舉個通俗的例子來講,我們說“恨鐵不成鋼”這個“恨”字,里面既有咬牙切齒的恨,也有牽腸掛肚的愛,這才是真切的。再比如,我們學過一句詩,“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回到家鄉(xiāng)了,但是一個“怯”字,既有迫切回家、興奮激動的心情,又含有膽怯、害怕、忐忑不安的心情,這樣的心情才是豐滿真切的。
前不久,我們也學過胡適的《母親》,里面有一個小場景:胡適每天早上一睜眼,就看到母親坐在他的床邊,直盯盯地看著他。那眼神里包含了兩種情感——一個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多睡一會,別影響身體;另一個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起來上學堂,別誤了課業(yè)。這樣的矛盾、沖突、復雜,更顯得真實、感人。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來教孩子寫作文,就不會一頭撞南墻上,一路走到黑。要學會多層次、多側面、多感情、立體地去寫一件事、一個人,或是一個物。
再回到正文上來。我們前面講到,作者的心情里有追問、有不滿、有悲嘆、有傷感,同時還有偏安一隅的安慰、閑適與悠然。以上這些就是放,就是離,就是散開來寫。而本段中把所有的情感再收一點,合在一塊,變成了一種希望、一種寄望。這種希望就如喝酒一樣的輕快、足浮、自由,甚至是逍遙。
最后一句——我是不會喝酒,我若喝酒,覺得比在夫子廟看“秦淮黑”,是足浮一大白的。有的媽媽講,沒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這里的“夫子廟”與“秦淮黑”算是一個典故。有一句詩:秦淮深處有人家,夫子廟前鬧花燈。當年,朱元璋剛剛當上皇帝,希望天下太平、萬家燈火。有一次他微服私訪,來到秦淮河畔,看到江山秀美、風景宜人,但略覺可惜,就講了一句:惜河中缺少游艇。因此下人連夜趕造燈船,在元宵節(jié)當夜,秦淮河上水燈萬盞,一派繁華。這里還有一個小歷史:明朝以前,春節(jié)門前掛的春聯(lián)不叫春聯(lián),叫桃符。王安石有一首詩: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
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
總把新桃換舊符。
朱當皇上以后,為了營造和諧氣氛,也要求大家掛上桃符,但是這個桃符很貴,不是家家都掛得起的,于是朱元璋就下命令,改木質的桃符為紅紙,寫上祝福喜慶的對子,這樣才有了對聯(lián)。
本文中,作者講到夫子廟看“秦淮黑”——花燈名,也是寄托了對于盛世的希望。足浮一片白——意即喝多了酒,足下輕飄,如同踏上了一片白云,仙然如飛、自由逍遙。這也是我們剛才講的:前面是放、是離;這里是收、是合。收合在了對于盛世的希望,并在這一片希望的盛世下仙然若飛、自由逍遙的精神寄托。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xié)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