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然而,如何在習作教學中有效地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認為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是學生寫作的源泉,是一條提高寫作水平的“綠色通道”。
一、激發興趣,創設“玩”的情境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如果學生沒有興趣,就根本談不上“主動地獲取知識形成能力”,只有當學生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語文課堂變得生動、輕松起來。因此我們教師就要著力創設一種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興趣。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曾說過:“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學生對什么最感興趣呢?那就是玩。請看這樣兩段對話:
老師:下課了,同學們玩一會吧!
學生蜂擁而出,個個洋溢著喜悅之情。
頓時,校園里歡聲笑語……
家長:孩子,寫完作業了嗎?
孩子:寫完了。
家長:玩一會吧。
孩子:哇噻──手舞足蹈,然后,箭一般的沖出家門……
一提到玩,孩子們最高興。因為玩就意味著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玩是孩子們的天性,他們玩起來也不厭其煩,樂此不疲。再加上玩的方式又多種多樣,光游戲就好多種,更甭說一些文體活動了。玩夠了,把玩的經過和感受寫下來,這不就是最真實的作文嗎?
當然,學生們在玩的同時,難免因一些小事而斤斤計較,鬧矛盾。我就請當事人把所做之事,排練成情境劇──《同學之間》,大家看后,以小組為單位評說,在此基礎上建立“小小法庭”審理案情。把一件本來不光彩的事情,變成了教育教材,既教育了學生,又為寫作提供了好的材料,真是是一舉兩得。
實踐證明,學生對玩的過程最感興趣,思維最容易插上想象的翅膀,表達起來也最順暢。冰心老人也曾給北大附小題詞:“專心地學習,痛快地游玩”。更充分肯定了玩在小學生生活中的重要性。所以,只要我們老師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創設“玩”的情境,并及時引導學生把玩與寫作聯系起來,讓學生在玩中學,玩中練,玩中寫,習作便會有血有肉。
二、走出課堂,開展“實踐”活動
很多情況下,學生在習作的字數、格式、結構、命題等條條框框下,沒了靈氣,沒了自信,缺少了更多的寫作激情。再者,小學生的生活又相對單純,這樣,常組織一些實踐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會激發學生寫作的熱情。生活是寫作源頭。葉圣陶先生說過:“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方會成什么文字”。作文教學必須把豐富多彩的生活,燦爛多姿的大自然作為學生作文的“活水源頭”。
1、走進自然。如在教學寫景的作文時,我將學生帶到附近的廣場、公園或田野,讓他們親自觀察,在觀察過程中邊看邊說,互相補充。當然,學生觀察的過程也不能放任自流,走馬觀花,而應當有組織,有重點,將學生分成幾個大組,每組推選其中一人當導游,向大家介紹眼前的景物,互相補充或提問,這樣既可加深對所觀察景物的印象,又可給大家一個身臨其境、全面觀察、互相學習、合作探究的機會,使每個人都能參與進來,真正實現學生之間的合作與互動。
2、深入社會。每月安排活動主題。例如:在三月份讓學生走進社會,尋找雷鋒的影子;五月份尋找勞動小標兵;六月尋找快樂的童年;十月享受國慶的歡樂等等。然后讓學生把看到的,聽到的以及自己的感受用文字表達出來。
“環境保護”是當前的熱門話題。各冊教材都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例如:第五冊第二組的內容將導語、課文、課后練習、語文園地以及綜合性學習等相關內容編排在一起。其中,“調查周圍環境”的綜合性學習安排在第5課《翠鳥》之后,提示學生此次活動要求調查的內容、所選擇的組織和調查方式;在《一個小村莊的故事》之后,提示同學們交流開展活動方式,整理調查材料,做好展示和交流的準備。本組的四篇課文中,《翠鳥》《燕子專列》講述的是人與動物之間的故事,《一個小村莊的故事》《路旁的橡樹》反映了人們對待植物的不同態度以及由此引發的思考。本組的導語提醒學生“留心周圍的環境,再想想,為了保護周圍的環境,我們能做些什么”;四篇課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以具體生動的實例引導同學們去感受保護環境的重要以及他人為保護環境所作出的努力,使我們在內心深處有所觸動和感悟;教材在課文后面安排學生深入社會親身調查,開展以“調查周圍環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語文園地”中,教材在學生開展的調查活動基礎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拓展和延伸,引導學生圍繞專題和此次活動,開展口語交際、習作和展示等學習活動。阮明珠同學就根據教材和老師提出的要求,走進自然深入社會,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發現家鄉的小河在近幾年發生了變化,原來河水清澈見底,周圍綠樹成陰;現在臭氣熏天,草木枯萎。是由于附近建造了一個大型造紙廠,造紙廠排放出來的污水污染了小河和周圍的土地。阮明珠同學由感而發,寫了一篇文章──《小河變了》,發表在2002年第6期《紅蕾》上。
新大綱作文提出要求:“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法寫出來。”這克服了為作文而教作文的學科本位弊端,構建了向生活開放的模式,給學生的表達創造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使學生的個性得以更充分的張揚,使作文更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繪童心,敘童樂,讓作文進入學生的生活,有了“作文就是生活感受”,那么作文便水到渠成。
三、日積月累,掀起“學習”熱潮
觀念決定思路,思路決定出路。學習是小學生的主要任務,更是一種自主實踐活動。學習實踐應課內外相結合,拓寬視野,樹立大語文觀,師生共同融入生活這個語文大課堂,使學生更多地感受母語文化的巨大吸引力量,感受學習生活本身的豐富內涵。
1、讓學生多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大綱中明確規定:小學階段的閱讀量增加到200萬字。學生除了讀課本外,還須讀更多的課外書。課本上的文章自然要求讀熟,課外書也要求學生認真仔細地讀,讀懂主要內容。“要想馬兒跑,得給馬兒喂草。”因此,我要求學生每天讀一篇文章,摘錄好詞佳句,充分利用談天說地的時間,交流讀后的感受和體會。
2、讓學生多記。“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古人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凝煉含蓄的成語寓言,千古流芳的詩文詞句,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這么多好詞佳句名篇,這么多優質“大米”,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做不出香噴噴的飯來?為了促進學生的語言積累,我在班級掀起“讀千古美文,塑美好人格”的活動。專門設立一個日積月累本,鼓勵學生每天熟記一個成語,每天背誦一首古詩,每周會講一個寓言故事。厚積才能薄發,每次習作,鼓勵學生用上自己積累的優美詞句,并且指導恰當運用,看誰用的優美詞句多,及時給予鼓勵表揚。一位學生在描寫蜜蜂時寫道:看著飛來飛去忙忙碌碌的小蜜蜂,我不禁想起羅隱的詩句: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為誰辛苦為誰甜。運用得真是恰到好處,實為點睛之筆。記得多了,用的次數多了,學生也就運用自如了。
3、讓學生多練。“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單靠每學期書本上的八次習作,是不能提高學生的寫作成績的,必須激勵學生進行更多的練筆,每周都寫,甚至每天都寫,并且適當指導,簡要講評。這樣,對學生提高寫作有很大的幫助。在每天的家庭作業中,我不時穿插日記,或學完一篇課文談談感想,或仿寫一篇文章等等。只要學生寫了,我們老師就要認真看,對感受深的或優美的地方畫上紅線,表示肯定,適當寫出鼓勵性的評語,并且每天拿到班上讀,和其他學生共同分享;課前幾分鐘進行口頭作文,用幾個詞語說一段話,說一精彩片斷,或用一段話描述某件事、某個人、某個場面等等。經此不懈地努力,學生增強了自信,激發了閱讀興趣,同時也提高了寫作水平。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總之,實踐活動就像源頭活水,為學生提供了不斷更新變化的豐富的寫作源泉,使習作成了一種需要,一種樂趣。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