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還是不滿足,這似乎是一個矛盾的問題。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俗話說:“知足者常樂。”
這句話說的不錯。一個心中只想著自己沒有的東西,對他人充滿嫉妒與憎恨的人,又怎能得知快樂為何物?能夠看到自己擁有的,并為自己所有的而知足,才會心中常樂。
“人心不足蛇吞象。”此話雖有些夸張,但我們不妨假設一下,假若蛇真的吞了象,那結果又會如何?先不論象將會如何,蛇因一時貪念,做了自己力所不能及之事,想來自然不會好受。若是這樣,那又何必呢?
若是能知足常樂豈不甚好?就如我們耳熟能詳的陶淵明。他因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在一句“不為五斗米折腰”之后,便毅然棄官而去。雖沒有其他官員的榮華富貴,但他仍可安居于田園之中。享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之感,品味”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之境。他并非擁有全部,但卻能知足并常樂。
因此,我們應該學會知足,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時時刻刻地知足,從而變得不思進取。
方仲永曾是何等的天縱之才,年僅五歲便能吟詩作賦,一時間廣為人知,鄰人紛紛請之做客。名有了,利有了,鐘永的父親滿足了,方仲永也滿足了。父親未曾想過送兒子去學堂,兒子也未曾愿意再進一步深造。他們只是沉迷于諸多的贊美聲中,無法自拔,在自己的才華”不能稱前時之聞“后仍然不知悔改,最終”泯然眾人矣“。一顆璀璨的明星就此暗淡,令人觸目驚心。
而愛迪生卻從”低能兒“到”發明大王“,他的動力正是來源于不滿足。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發明第一件產品并收獲名利后就停止,也就沒有之后諸多發明的問世;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研究燈絲第一次失敗就放棄,也就沒有之后燈泡的誕生;若沒有一顆不滿足的心,他在獲得一定知識后就滿足,也就沒有之后的博學多才……
由此可見,不滿足是十分必要的,對于剛取得一點成績的人來說尤為重要。
知足與不滿足,其實并不矛盾。知足,讓人生閑適而樂觀;不滿足,讓平庸蛻變為偉大。知足卻不滿足,你將到達成功的彼岸!
高二:陳墨
作文網專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