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雨朦朦,為了尋找寫文章的素材,我一個人騎車前往我所要尋找的地方,
冒著小雨,我騎車來到了位于夷陵長江大橋下的宜昌大撤退紀念園,剛剛騎到,1938.10.11這幾個數字映入我的眼簾,它們所代表的是宜昌大撤退開始的日子1938年10月11日,在這一天,3000多名工人和船員,冒著日寇的轟炸,源源不斷的將戰略物資和3萬余人運送上了開往陪都重慶的輪船……,其中有許多工人和船員在此倒下,但大撤退并沒有倒下,在40天后,這場被譽為東方的“敦刻爾克大撤退”圓滿結束,為全國抗戰的勝利埋下了巨大的伏筆。
沿濱江公園向西行,巍峨高大的天然塔出現在我的眼前,矗立在城東南長江北岸,是濱江公園的一顆古老而又耀眼的明珠,該塔始建于晉代,一個叫郭璞的陰陽先生建的,不過當時的天然塔并沒有現在七層之高,。十分簡陋,但由于地處特別,后成為了‘‘夷陵八景’’之一。再后來的明代崇禎末年,大學士文安之認為原塔塔體低卑,且年久失修,愿慷慨捐資,把原來土臺子拆掉,建一座高大宏偉的天然塔。在一切準備就緒,即將動工興建時,崇禎帝自縊與李闖王兵敗,清軍驥臨宜昌外圍,文安之無奈只好將建塔事宜停止,立即離開宜昌前往廣西、川東及鄂西各地從事反清復明活動,最后兵敗流亡他鄉,未能實現修建巨塔的愿望。直到清乾隆十年(1745年),東湖縣(今宜昌市)的士民們曾經捐資在原塔基處重建天然塔。然而,由于資金短缺,工匠技術有限,屢建屢垮,最后僅建好塔基二級。直至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春,才由東湖縣當時的士紳徐經業、王永言、盧鴻儒、覃永泰、張文學等10余人捐資重建天然塔。由于徐經業對于明清建筑的營造知識頗有研究,又奔走各地聘請修塔設計施工技術人員,并親臨現場解決各種疑難問題,在廣大士民的積極支持下,天然塔在修建期間共投入土木磚石各種建筑師和工匠100余名,歷時3年,終于建成。現存的天然塔便是清乾隆時建立的。后經歷戰亂與破壞,才矗立至今。
看完了這兩處,時間也不早了,我騎車離去,回家打開電腦,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文網專稿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宜昌大撤退紀念園和天然塔。
70多年后的今天,我站在這里,望著這個用花崗巖與鋼筋混凝土制作的1938。10。11與雕塑上的藍色鐵錨所組成的紀念碑,回想起那段艱苦歲月,我不禁的莊嚴肅穆起來。是啊,如果不是他們的鮮血付出,我們就不會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中華民族可能也活不下來,想到這里,我默默的向紀念碑鞠了一躬,然后就默默地騎上自行車,向天然塔進發。
我想,只有歷經磨難與挫折后,才會有今日輝煌之時!
初二:白駿杰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