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例內容
顧愷之是東晉時期最著名的畫家,他博學多才,為人豪爽大方,又極其幽默,同時又有點癡呆,時人稱之為三絕:畫絕、文絕和癡絕,F存于世的《洛神賦圖》、《女史箴圖》就是顧愷之的傳世名作。
顧愷之曾經跟隨大司馬桓溫做過參軍。
有一天,顧愷之跟著桓溫去江陵視察,當地官員來拜見桓溫,帶來了當地的特產甘蔗;笢匾娏耸珠_心,說:“這里的甘蔗非常有名,大家都嘗一嘗!庇谑,大家都吃起了甘蔗,并且不斷夸贊甘蔗很甜。
唯獨只有顧愷之一人出神地望著江面沒有去拿甘蔗;笢匾娝錾,于是就故意挑了一個很長的甘蔗,把甘蔗尖頭給了顧愷之。顧愷之也沒注意,就開始啃了起來;笢乜吹筋檺鹬某韵啵α似饋,說:“甘蔗甜嗎?”周圍的人也跟著笑了起來,說:“我們的甘蔗可甜了,不知道顧參軍的甘蔗如何?”
這時,顧愷之才回過神來,看到自己吃的是一根甘蔗的尖頭,才知道他們為什么要嘲笑自己。他順手舉起甘蔗,說:“你們根本不懂得如何吃甘蔗,吃甘蔗可是有很大的講究的。”大家看他這么認真回答,笑著說:“那你說怎么個講究法?”顧愷之說:“你們一開始就吃這么甜的部分,后來就越吃越不甜,最后就反胃了。而我從尖子開始吃起,到最后越來越甜,這就叫做‘漸入佳境’。”
后人常用“顧愷之吃甘蔗”形容先苦后甜、從壞到好的過程。
小編解讀
與之類似的還有一個吃葡萄理論:一串葡萄,有人先挑最大最好的吃,有人先吃最小最差的。于是有人得出結論:第一種人樂觀,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葡萄都是所剩葡萄中最好的;而第二種人悲觀,因為他所吃的每一粒都是最差的。還有另一種結論卻恰恰相反,理由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而第一種人只有回憶。聰明的你怎么看?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