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全面彰顯文化自信。”這是近年來高考語文命題的一個重要趨勢。相應地,“傳統文化”就成為了高考作文的一個熱門考點。比如2016年北京卷作文題目中的“‘老腔’何以令人震撼”,2017年全國I卷作文題目“中國關鍵詞”中的“一帶一路”、“京劇”,這些考點無不與傳統文化息息相關。
節日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春節”又是重中之重,因此,我們很有必要圍繞它做一些準備和練習。
日漸變淡的“年味”
英國BBC曾經拍過一個三集紀錄片《中國新年:全球最大盛典》。在影片的開頭,外國人驚嘆道:
“中國春節,見證了地球上最大規模的年度人口遷移活動,全球六分之一的人口紛紛返回家鄉與家人團圓!
確實,春節是中華民族最盛大的節日,在國人心目中,“過年”是一個近乎神圣的活動和儀式,起碼在過去一直如此。
魯迅在小說《祝福》中寫道:
“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村鎮上不必說,就在天空中也顯出將到新年的氣象來。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間時時發出閃光,接著一聲鈍響,是送灶的爆竹;近處燃放的可就更強烈了,震耳的大音還沒有息,空氣里已經散滿了幽微的火藥香……
殺雞,宰鵝,買豬肉,用心細細地洗,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有的還帶著絞絲銀鐲子。煮熟之后,橫七豎八地插些筷子在這類東西上,可就成為‘福禮’了,五更天陳列起來,并且點上香燭,恭請神福們來享用……”
過年的傳統習俗細致而繁瑣,處處充斥著祥和的氛圍和莊嚴的儀式感。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燉豬肉;二十七,殺公雞;二十八,把面發;二十九,貼對聯;三十晚上熬一宿;正月初一上街扭一扭……
然而,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遷,太多的傳統習俗被人們輕視甚至拋棄,“過年”這件事變得越來越隨意和平淡。
作家三皮皮在《年味變淡是從我們變得隨便開始的》一文中寫道:
“新衣服早早就穿上身,不再延遲滿足留到年初一;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我不再是需要磕頭的年紀,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當孩子們對過年的新衣和美食不再期盼,當許多節日儀式作為封建迷信被遺棄,春節在年輕人的心中正在慢慢變成又一個小長假。
是缺失還是進步?
2018年2月13日,農歷戊戌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著名作家、民間文化保護者馮驥才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一篇文章——《年意淡化是文化的缺失》。文中說道: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最重要的當屬除夕。這一天是一年之中最后的時光,是最具生命情感的日子,因此一定要和親人團聚一起:陪伴生養自己的父母過年,有如依偎著自己生命的根與源頭;和同一血緣的家人枝葉相擁,盡享親情。為此,春運才有如此磅礴的力量。由故土、血緣、鄉情匯集而成的巨大磁場,遍布大地山川每個城市和村莊。讓這磁場產生效力與魅力的,既是感情的力量也是文化的力量。
……
“舊”年俗所以被淡化乃至被摒棄,一是外來文化和流行文化沖擊;二是生活方式多樣化,很多人不愿再遵循繁縟習俗;三是現代人缺少對年文化的充分了解和認知。于是,種種傳統年俗被一樣樣地從春節中“撤出”,以至春節竟被調侃為“大周末”——缺少年意、缺少年味——恐怕這是當代中國人深深的集體失落!”
但是,關于“年味”的淡化,也有人持正好相反的觀點。比如,微信公眾號“共享主義”發文說道:
年文化,明顯傳承于農耕文明。這個時候,北方屬于農閑時節。奢侈地一個多月過節,與節奏加快的現代社會合拍嗎?
我國歷法早已法定為公歷,法定的年是元旦。各行各業總結也是以公歷年為界的,舊歷年已被官稱為春節。繼續突出農歷年味合適嗎?
……
傳統需要保護,但并不是是傳統就需要保護。好多傳統是很頑固的,真正需要的不是保護,而是警惕其對文明進步的阻礙。比如春節放鞭炮,炸傷致火、污染環境、噪音擾民的壞處無人不知,明顯是陋習,但根除很難,理由就是為了所謂的年味,同時也是毫無科學根據的迷信文化在作怪。
因此,我必須說:年意淡化不是文化的缺失,年意淡化是文化的進步!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