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我們都知道,要想成就霸業的不只是依靠君王,更多的他背后的功臣。在王位紛爭中,臣子站位不為少見。管仲雖輔佐公子糾,與齊桓公站在對立面,但最終為齊桓公成就霸業的還是他,不為別的,只因他心中有國。
為什么在齊國王位紛爭中,明明還是互為敵手的他卻最終轉身投向齊桓公的陣營,這難道不是不忠不義的表現嗎?但其實也從中暴露出他的政治遠見,所以才會阻撓殺害公子小白,以鏟除公子糾繼任王位的威脅,這是他身為人臣的本分。那又是因為什么讓他回心轉意?是忠,也是義。
為忠,非忠君,而是忠于國,忠于百姓。在戰火紛飛的年代,沒有誰比百姓更渴望和平安穩的生活。管仲作為公子糾的老師,何曾沒有過猶豫,但他最終因為百姓不顧世人詬病做出妥協和退讓。為義,只為全了伯樂賞識之義,?管仲,此人可說是一塊良木,可他心懷遠大抱負卻不被人發現,精心雕琢。我們皆知千里馬的故事,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從來不缺千里馬,但只求伯樂賞識。鮑叔牙是他的貴人,亦是他的伯樂。他們幼時便相知相識,鮑叔牙知他經商爭利,不為貪,只因家貧。知他計策失利,不因愚,只因時運不濟。知他作戰避死而逃,并非怯,只因家中老母無人奉養。更知他寧肯受囚被辱不肯死節,但并不認為他無恥辱之心,知他不恥于小節而恥于不能建功名于天下。這般知他懂他的人,怎能輕言辜負。所以,他接受了齊桓公的委任,身負一匡天下的重任。
在唐太宗時期,魏征也曾是他敵手的臣子,但最終歸順于他,但魏征中軍至少,在魏征死后,才有唐太宗一句“魏征沒,朕亡一鏡矣!”管仲亦如此。孔子曾言,無管仲此人,便無如今的太平天下。假如管仲真的成了世人眼中人為追隨君主自戕的仁臣,豈不辜負了忠義!
在現實中的我們也是如此,身為中國人,心必須向著祖國,行動更應展現中國人的風范。我們雖不能像管仲一般。改革變更,但我們可以遵紀守法,尊老愛幼,方方面面體現著我們對國家的愛而忠。作為新時代青年的我們,也正如一匹匹千里馬一般。而國家就是我們的伯樂。我們應如管仲,有一匡天下之氣勢,去全了對國家的忠和義。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結束。
作者:陳玉豪
年級:高三年級
題目選自:全國卷Ⅰ
作文網專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中小學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