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8月23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jīng)150度時交處暑節(jié)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據(jù)考證,“處暑”一詞,在我國.2000年前成書的《國語》中就出現(xiàn)了,且明確是指氣溫的。后在西漢淮南王劉安的《淮南子·天文訓》中,已將“處暑”列入二十四節(jié)氣之中,可見其由來已久。按《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中,處,止也,暑氣至此而止矣。”也即炎熱暑氣至此將退隱。因而,“處暑”既不同于前述的“小暑”、“大暑”,也不同于后面要說的“小寒”、“大寒”節(jié)氣,而是代表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jié)氣。
節(jié)令到了“處暑”,氣溫進人了顯著變化階段,逐日下降,已不再暑氣逼人。節(jié)令的這種變化,自然也在農(nóng)事上有所反映。古人留下的大量具有實用價值的諺語,如“一場秋雨一場涼”,“立秋三場雨,麻布扇子高擱起”,“立秋處暑天漸涼”等,就是對“處暑”時節(jié)氣候變化的直接描述。
“處暑”時節(jié),由于夜寒晝暖,作物白天吸收的養(yǎng)分到晚上貯存,因而莊稼成熟很快。“處暑禾田連夜變”(山西);“處暑三日無青谷”(山東);“處暑三朝稻有孕”(浙江);“處暑滿田黃,家家修凜倉”(湖北);“處暑不處暑,七月十五吃稻黍”(河南)等,都說明“處暑”后作物很快就要收獲了。但沒有按時播種的莊稼,就要受到大自然的懲罰,“處暑花,不回家”,“處暑不出頭,割得喂了牛”。說明誤了農(nóng)時,不論棉花,還是糧食作物都不會有收成。這也許就是常言說的“人誤地一時,地誤人一年”吧!
“處暑”前后,我國中部、東部和南部的廣大地區(qū),日平均氣溫仍在22℃以上。民間常說的“秋老虎”、“秋辣子”,即指此時若遇氣候異常年份,秋熱仍較甚,中午前后的氣溫仍可達35℃以上。俗諺“秋老虎,毒如虎”正提醒著人們,秋天還會有熱天氣。
所謂“秋老虎”是“立秋”以后天氣的短期回熱現(xiàn)象。氣象學表明,形成“秋老虎”的原因是,控制我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秋季逐步南移,但又向北抬,在該高壓控制下,晴朗少云,日射強烈,氣溫回升。這種回熱天氣歐洲稱之為“老婦夏”天氣,北美人稱之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秋老虎”的表現(xiàn)略有不同,如華南的“秋老虎”要比長江流域的來得遲,一般約推遲三個節(jié)氣。另外,每年“秋老虎”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半個月至2個月不等。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較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干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是很熱,不至于熱得喘不過氣來。
但總的來看,“處暑”期間的氣候特點是,白天熱早晚涼,晝夜溫差大,降水少,空氣濕度低。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人易出現(xiàn)口鼻干燥、咽干唇焦的燥癥。因而,衣服不要加得太多,忌捂,但也不能過涼。所以,飲食起居均要調(diào)劑周到。
不過,較大的溫差,卻是各種秋莊稼生長發(fā)育所需要的。這種溫差十分有利于作物體內(nèi)干物質(zhì)的形成和積累。因此,“處暑”以后,各種莊稼成熟得格外快。此時,晚稻正值圓稈,甘薯薯塊正膨大,夏玉米、高粱陸續(xù)可收,棉花吐絮日漸豐盛;蘋果、梨子等也正值最后的膨大定型期。因而,此時是決定秋莊稼收成的關(guān)鍵期,自然對水分需求量也相對偏多。正如諺語所云:“處暑不澆苗,到老無好稻”,“千澆萬澆,不如處暑一澆”,“處暑雨如金”等。
當然了,在充足水分供應的基礎(chǔ)上,為莊稼提供大量的肥料,也是增產(chǎn)增收的關(guān)鍵。因此,此時適時施肥以及田間管理均不可放松乃至錯過。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yōu)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作文網(wǎng)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guān)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地圖 | 服務協(xié)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