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林陰翳,鳴聲上下。”
——題記
自人類誕生之際,便不間斷地接受著自然的恩賜。它用一捧捧金黃的穗粒,哺育一代代中華兒女。在這肥沃的土地上,我們創造了文明;借著這山光水色,我們書寫動人詩句。可而今,經濟發展的浪潮愈發浩大,工業化的呼聲大過一切,靈魂也變得狂熱躁動。當陶潛的桃花源被冰冷的機械入侵,當柳宗元的小石潭不復平靜,當謫仙人的白云被驚動……我們又該如何面對滿目瘡痍的山河?大自然的碧空如洗、春花秋月、高山峽谷,被世人縱目觀望,也為世人孤獨的靈魂帶來些許慰藉。我們無法想象,若有一天,世間再無蒹葭蒼蒼、星垂平野、清風蘭雪,我們那些細膩的情感又該如何寄托,如何訴說呢?
我們所需要的,不是一個冷漠、物欲橫流的世界,而是一個山清、水秀的家園和一個心靈的避風港。生態建設依然任重道遠,須代代接力、久久為功。我們只有把自身真正地融入自然發展的脈絡,在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依舊保持頭腦清醒,文明才能向前邁出一大步。而那些竭澤而漁、因眼前利益而破壞生態的行為,無異于自掘墳墓。警鐘已經敲響,我們應時刻謹記。如何統籌生態治理,如何有效推進生態保護工作,如何普及生態理念,這是新時代交給我們的課題。
我們都應撒播生態種子,沐浴文明之光。
從“可持續性發展”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國在重視經濟發展的同時,也重視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生態建設的浩大工程中,無數中華兒女在實戰過程中體現了“塞罕坎精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以牛玉琴為代表的治沙英雄,向風沙宣戰。他們在茫茫戈壁中植樹數萬棵;陽關草場造林兩萬余畝,保護敦煌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免受風沙摧殘。他們一寸寸地推進生態建設,筑牢生態保護的綠色長城,勾勒未來美好藍圖……
對人類而言,自然界的綠,不僅是生活的點綴,還是人們賴以生活的基礎。社會生態的綠,不是可有可無的環境,而是人們孜孜以求的理想境界。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文明的進步固然好,但與自然攜手共行才是更好。
愿我們垂垂老矣之際,能無愧地站在子孫面前:“我曾播撒一片綠,我無愧于大地。”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