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是一種本能;看見,是一種學問。
人的眼睛,每時每刻都在工作著,從萬千事物中挑選著自己感興趣的事。而人之覽物之得,卻大相徑庭。俗話說,會看的看門道,不會看的看熱鬧。有的人,喜歡走馬觀花,得到的浮光掠影;有的人,喜歡尋根究底,結果是見仁見智。眼之所見,迥然不同。所以,貌似簡單的看功,也會有看花容易繡花難的喟嘆。
見別人之未見,是一種智慧。它需要敏銳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需要剝去事物光鮮華麗的外衣,深透地看到事物的本質。
正如戰場上帶兵的將帥,對于作戰計劃的斷定,需要摒除敵人的種種戰術迷惑,方能作出正確的判斷。“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他們對山水的解讀,從最初的“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中期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后來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這一過程,需要的是多么洞明的目光呀!所謂的“格物致知”,便是這一過程最好詮釋。
見人之未見,與一個人的人格悉悉相關。
思想的高度決定生命的高度,佛家也說,“物即我,我即物”。如果一個人的心胸狹窄,怎能看到別人的曠達磊落?如果一個人錙銖必較,又怎能看見別人的大氣磅礴?高尚的人格,才能看見己身之任,才能看見人之所需。詩人顧城有一首著名的短詩:“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詩人的周圍是黑暗,他的內心深處看到的卻是光明,理想讓他看到了別人看不到的東西。唐代詩人杜甫在自己的房屋被風刮破之后,看到的不僅是自己寒夜難棲,更有天下寒士俱無所依。“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憂國憂民的思想,讓他的目光高而遠。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在自己遭到貶謫后,仍能放眼天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則樂”。仁人之心,可視天下。
如今,國際風去變幻無窮,需要我們擦亮雙眼,拭去浮云,因此更需要智者的深邃、仁者的寬廣。看見之責,任重而道遠。看見,是一門大學問。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