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面上的簡不等于精練,藝術表現上的繁筆,也有別于通常所說的啰嗦。魯迅是很講究精練的,但他有時卻有意采用繁筆,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戲>里寫“我”早年看戲,感到索然寡味,卻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場,“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亂打,看兩三個人互打,從九點多到十點,從十點到十一點,從十一點到十一點半,從十一點半到十二點,棗然而叫天竟還“沒有來”。在通常情況下,如果有誰像這樣來說話、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極點。然而在這特定的環境、條件、氣氛之下,魯迅用它來表現一種復雜微妙、難以言傳的心理狀態,卻收到了強烈的藝術效果。
劉勰說得好:“句有可削,足見其疏;字不得減,乃知其密。”無論繁簡,要是拿“無可削”“不得減”作標準,就都需要提煉。但是,這提煉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筆時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幾個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寫出的時候并沒有大費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來自生活,發諸真情,做到繁簡適當并不是一件太困難的事。顧炎武引劉器之的話說:“文章豈有繁簡耶?昔人之論,謂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簡,則失之矣。”
現今,創作上有一種長的趨向:短篇向中篇靠攏,中篇向長篇靠攏,長篇呢,一部、兩部、三部……當然,也有長而優、非長不可的,但大多數不必那么長,確有“水分”可擠。作品寫得過長,原因很多,首先是對生活的提煉亦即藝術概括的問題,但藝術手法和語言表達的欠洗練也是不容忽視的一條。簡而淡,繁而冗,往往兩病兼具。有的作品內容確實不錯,因為寫得拖杏累贅,讀起來就像是背著一塊石板在劇場里看戲,使人感到吃力、頭疼。而讀大師們的名著呢,卻有如順風行船,輕松暢快。
感此,提倡簡練為文,重議文章繁簡得失這個老題目,也許并不算得多余。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