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網友們:
你們好!
對于近來網上關于“科學也偶像”的熱議,我們認為,科學偶像,這些科研工作者當之無愧。
何為偶像?偶像是那些身上擁有值得他人學習的優良品質的人。與流量“明星”不同,科學偶像不必炒熱度、蹭流量,不必廣為人知。
默默無聞的科學工作者縱使處江湖之遠,也“位卑未敢忘憂國”;即使實驗多次失敗,也期待“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縱然“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也愿追隨心中的理想桃花源。他們身上所具備的科研精神正是我們要學習的。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鄧稼先先生率領團隊從零開始進行研究,在沒日沒夜的實驗與商討中,氫彈初現形狀。第一次正式實驗以失敗告終,但這并沒有使鄧老氣餒,在沒有任何保護設施的情況下,鄧老頂著高輻射,仔細翻看爆炸碎片,尋找失敗原因。最終,氫彈研制成功,但鄧老的身體早已被輻射摧殘。科研工作者“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的精神在鄧稼先先生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這種精神,正是科學偶像所應具備的。
年僅23歲的曹源率領團隊探究石墨烯的奧秘,一年兩度在頂級科學雜志《自然》上發表論文。80多歲高齡的屠呦呦院士因獲醫學諾貝爾獎聞名于世。但她仍不忘醫學研究,為國家培了醫學博士生。偶像不分年齡,也不分知名度。正如古人所言:“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從這個角度來講,科學偶像,他們當之無愧。
試想沒有這群立足一線,以苦為樂,熱愛職業的科學工作者,我們的世界會如何?若無他們發明的高鐵,我們又將在旅途上浪費多少個日日夜夜;若無他們編寫的保密程序,我們的個人信息將更不安全;若無他們奮戰在抗疫一線,苦心研制疫苗,誰又能為我們的健康保駕護航?
當今,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國際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競爭背后依靠的正是一大批立足一線、默默奉獻、不計名利的科研工作者。所以,與追流量明星的“追星族”相比,以科研工作者為偶像,學習他們的精神品質,踐行科學精神,才是當代青年應該做的。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希望青年一代選準偶像,認清使命,勇擔責任,為中華之復興而讀書,為科技之發展而努力。如此,中國夢圓夢之時才指日可待。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