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我們在路上心中想到的是起點和終點之間相隔的距離,像旅行家似的沿途欣賞,不追趕路程,不在乎起點和終點。是啊,在多少條不同名字的路上,我們都應關注路程、沿途欣賞、淡看得失。在學術的路上,學者更應如此。
做學術應關注起點和終點之間的距離,背上“求知”的行囊。所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古有司馬遷知前世無通史,故致力于“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廣游名山大川,尋訪遺跡以著《史記》。今有崔永元深感國民對轉基因食品的認識不夠,訪遍歐美國家以深刻探尋轉基因食品的原理及對當下社會的沖擊,從而希求揭開迷霧一角,為民眾帶來真理的曙光。做學術,當關注此番為學的目標,在為學之路上,無論距離長短,以“求知之心”一以貫之,以求達到終點。
做學術應如旅行家般沿途欣賞,用“審美”裝飾眼睛。復旦大學的何楊芳教授在不久前成功重走玄奘之路。這一看似與學術相差甚遠的行為在遭記者提問時,他只是淡然道一句:“為審美,學術的審美。”是啊,學術本身就是一個審美的過程,審視科學、藝術之美,審視人性之美,審視真理之美。以審美的眼光看待這場學術之旅,則沿途便是樹上開花,黑夜生光,處處都是美感與靈光的閃現。
做學術應從容為學,淡看得失。學術是與“汲汲而求”無緣的。前日,易中天曾說要用5年的時間重寫中國史,試問呂思勉先生用盡畢生心血寫盡一部《中華史綱》,5年是否操之過急了一些?學者應從容為學,淡看功利,甚至成就,只求宗璞筆下的“可總是為人類日后的光輝事業做了點積恩吧。”從容、勤懇地為學,才能像江水成河流一樣使真正的學術流淌出來,散發出時間研磨、淡泊浸潤后的悠香。
做學術,應有求知之心,審美之意,然后以一種從容、淡泊的態度一以貫之,才能做出真正的學術。這讓我不禁想到了獲得國家最高科技獎的于敏娜的一句話:“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在這個被物欲糾纏不清的現代學術界,重提學術的“求知、審美、態度”這一議題,怕是不為多余。
最后,鮮花在前方,我們在路上。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