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是生在北京,我卻對那江南水鄉(xiāng)向往的很,或許是沒有見識過吧,又聽來了許多諸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之類的贊美之詞,總疑心那里要比我所見過一切都要的更美一些,煙火氣更足一些。
“江南好,最憶是杭州。”
記得初下江南,年歲尚小。記憶飄飄灑灑,只能依稀回憶起那日的烏鎮(zhèn),煙雨微茫,遠處是漠漠千戶燈,扇扇小窗滲出暖黃色的光。兒時的我并無沾衣欲濕杏花雨的雅致,只想著找戶人家避開這濕淋淋的仲春。于是,母親領著我叩響了那一扇帶著些許潮氣的石門。
那扇門后的女主人十分熱情而和善,見我們是過路的游客,便邀請我們坐在離門不遠的小桌前。屋里沒有像酒店一樣大張旗鼓的裝飾,一眼看去就是普通人家的樣子,對比下來倒顯得有些局促,但我卻很喜愛。并不平坦的原木桌子,做工稍顯笨拙的手編坐墊,有些昏暗的油燈,和充斥在小屋里的,淡淡的茶香。這是年幼的我對那間小屋的全部記憶,更多的記不大清了,只記得那天女主人為我們用小瓷碗泡的清茶格外好喝,一口下去盡是溫馨。那一刻,雖是身在異鄉(xiāng),我卻覺得家的溫暖,仍伴隨我左右。年歲尚小的我,第一次領略了何為人間煙火。
“山寺月中尋桂子,郡亭枕上看潮頭。”
兒時的經歷后,我總是心心念念那有山有水有煙火,手持畫筆,景景皆可入畫的江南。終于又有了重逢的機會,這次,我要懷揣著思念,看你,江南,看你儀態(tài)柔婉、笑容如花,看你品味清歡,賞遍煙火。
雨聲,古寺,佛像,經幡,木魚聲。石橋楊柳,煙雨梅花,霏霏飄落江南,又揚揚灑落心間。我打著一把油紙傘,聽清風穿柳,雨音成詩。依舊是煙雨中的江南,又是獨屬于我第十四個春天里的江南。
烏鎮(zhèn)是總也看不夠的,游遍了大名鼎鼎的景點,我又回到了一條條水道交錯縱橫的鎮(zhèn)子。前方的小巷里有個隨手支起的小鋪,我走了過去,看清了小紙板上攤主歪歪扭扭的一行字——“姑嫂一條心,巧做小酥餅,白糖加椒鹽,又糯又香甜”。我看著剛烤出來的姑嫂餅,垂涎欲滴的買下了兩個。一口咬下,滿口都是香甜的糯米味,綻放在味蕾上,隨之而來的,是淡淡的椒鹽,甜中有咸,恰到好處,回味無窮。我品嘗著那塊香甜,扭頭看到了幾個奔跑的小孩,手里攥著幾張皺巴巴的紙幣,爭先恐后地沖到小鋪前,向老板買餅。老板低頭拍了拍他們的頭,又細心的裝好小袋,遞給了幾個小孩。小孩們如獲至寶,喜洋洋地又蹦蹦跳跳走了。我看著他們的背影,歡聲笑語間,好像也同他們一齊玩鬧一樣。
隨后我走過布滿青苔的石板路,去了民俗館。民俗館或許是文化氣息最濃的地方了吧,不僅如此,我總覺得那里分外親切。我依次穿過婚俗廳、民俗廳、節(jié)俗廳,也好像走遍了江南的風俗長卷。長卷里,是喜堂與花轎簇擁下的少女,人聲鼎沸中,面龐染上柔美的紅暈;是柴米油鹽里,被歲月涂抹出白發(fā)的阿婆,于炊煙縷縷間,笑著給一旁的孫兒一塊酥餅;是元宵走橋的萬家燈火,是清明香市的來往行人,是立夏秤人的美好祝愿,是端午吃粽的深切懷念,是中秋賞月的闔家歡聚……人間煙火,裊裊不絕,在這蜿蜒的小巷里,永不熄滅。那一瞬間,我似乎是明白了,煙火氣是這人間最裊繞繽紛、最至繁至簡的,也是這人間最深入人心、最難舍難分的。
后來,我又在烏鎮(zhèn)停留了幾天,幾乎整日都在各個小巷中穿行、漫步,也有幸終于見到了烏鎮(zhèn)的晴天。暖黃色的陽光穿過薄云,淡淡地落在塵世,同那永不熄滅的煙火,在人間起舞。
“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能不憶江南?
作者:陳瑾霏
年級:初三
作文網專稿,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yōu)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xié)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