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這座城,地處江南水鄉(xiāng),山清水秀。興福禪寺,就坐落在常熟虞山的西北麓。
據(jù)歷代邑志載,一千五百多年前的南齊時代,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為寺,初名為“大悲寺”。半個世紀以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江南一帶的南朝一時間佛法興盛,帝王提倡佛教,且造寺者頗多。南梁大同三年,這所寺廟得以大加修繕并且擴建,更名為“福壽寺”。唐貞觀年間,相傳有黑白二龍交勇,沖迸為溪,山崩成澗,因破龍澗位于寺廟正山門前,故寺廟又稱“破山寺”。兩百多年之后,唐懿宗御賜“興福禪寺”額。從此,這所依山而筑、破龍澗于前迂曲而過的寺廟正式成為了江南名剎之一。
然而世變滄桑,王朝屢更。興福寺塔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后因籌建僧人過世未能竣工。直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才將原構(gòu)拆去,重建九層塔。塔側(cè)有崇教興福寺,塔遂屬于寺,而寺幾近興廢,唯塔尚存。因塔平面為方形,故有“方塔”之稱,寺廟也一度隨塔稱為“方塔寺”。塔自建造以來,歷經(jīng)滄桑,僅明清兩代就經(jīng)歷地震十八次以上,遭遇雷擊、兵燹等數(shù)十次。塔頂斜欹,近乎傾塌頹圮。直至乾隆三十七年,再建亭勒石,立碑于寺中。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前夕,為其破舊,之后又反復多次維護。1981年11月起全面維修,并作為佛教活動場所,恢復開放。四年后的重陽節(jié),寺內(nèi)舉行開光大典。而這一次盛大的儀典,轉(zhuǎn)眼間,距離明朝萬歷年間的那一次開光已有近四百年的光景。
這座江南名剎歷史悠遠,寺內(nèi)青嶂疊起,古木參天,林蔭夾道,飛泉石橋,氣象雄古,頗擅林泉云壑之美。因此,歷代文人墨客也在此云集,游者如織。吳偉業(yè)、錢謙益、翁同龢及康有為等也均在寺中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文及碑記。唐朝詩人常建曾題詩于其后寺壁,名為《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這首詩題詠佛寺禪院,顯露出詩人禮贊佛宇之情,并表達自己忘卻塵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在光照山林之中,詩人漫步在清晨靜謐莊重的古寺,高聳入云茂密的竹林、神秘幽深窄小的曲徑,周圍這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令他沉醉,于是他忘情地欣賞起來。“鳥性之悅,悅以山光;人心之空,空因潭水。”在遠離喧囂紛擾、清明絕世的禪院居所,詩人領(lǐng)略到了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年輕時高中進士,春風得意,與王昌齡同榜,一度因不游于權(quán)貴間而半生沉淪失意、耿介自守的他,終于在這片土地上感受到了精神的安寧。詩歌在雋永中流淌,卻也流露出詩人遁世無門的心境,或恐他也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興福寺自唐常建一詠,馳譽千載。北宋書法家米芾,極盡癲狂與任性。后謫居江蘇,游歷于此。見到此詩,才發(fā)覺自己就住在這美麗的詩歌中,更是為其縱情揮毫潑墨。流傳后世的碑拓《常少府題破山寺詩》,性情滲透了筆墨,其間字跡又是詭異又是憨厚,漂亮得出奇。
寺內(nèi)如今還有諸多古跡,如空心亭,亭以常建詩得“空心”之名,人知少府詩之工,而不知所以為工,一登斯亭,不言而喻;如空心潭,汨汨灌注,冬夏常盈,淵深澄澈,可燭須眉,天光日華,上下交映;如君子泉,石竇出泉,澄清瑩澈,一勺多耳,不盈不竭,豈伊謙受,將毋安節(jié),君子飲之,潔厲冰雪;如廉飲堂,于君子泉前,同光二帝之師翁同龢削籍后,與方外交,隱息于此;又如救虎閣,傳高僧彥稱深夜于此坐禪,聞閣下虎吼,見一虎中箭,乃拔箭裹傷放之,后虎來閣向僧致謝。
據(jù)1988年發(fā)掘于常熟境內(nèi)最早的原始文化遺址“錢底巷新石器文化遺址”證實,早在五千多年前,人類就在這方沃土上聚居,繁衍生息。夏商時,常熟地域為古揚州屬地,商末,周太王古公父次子仲雍于此建勾吳古國。武王牧野大戰(zhàn)滅紂后,封邦建國,封仲雍曾孫周章為吳王,立吳國,常熟時為吳國北境。東周元王五年,勾踐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吞并吳國,隸于越。顯王三十六年,楚滅越,隸于楚。秦始皇滅六國,統(tǒng)一中國,行郡縣制,屬會稽郡吳縣。西漢景帝前元時期,常熟地域上首次設虞鄉(xiāng)建置。東漢永建四年,地域內(nèi)又增設南沙鄉(xiāng),并在該鄉(xiāng)置司鹽都尉署,開常熟地域史設吏治之先河。西晉太康四年,為常熟地域設縣之始。南梁大同六年,以南沙之地置常熟縣,“土壤膏沃,歲無水旱,遂得常稔。”是為常熟縣名之始。常熟地域內(nèi)行政區(qū)域劃分始于唐,隸于吳郡。經(jīng)五代十國之亂,屬吳越國。宋代,屬兩浙路平江府。元代元貞元年,縣升為州,改里為圖。明洪武二年,復降為縣,隸于蘇州府。清代在常熟東境設昭文縣,兩縣治同城,后易鄉(xiāng)為場,以場統(tǒng)都,以都統(tǒng)圖。歷太平天國動亂,同治元年叛軍退,兩縣仍隸于蘇州府。清末民初,行市鄉(xiāng)制。民國元年,辛亥革命爆發(fā),兩縣合并為常熟縣。十八年,縣下行區(qū)鄉(xiāng)制。二十三年,抗戰(zhàn)時期,鄉(xiāng)以下行保甲制。1949年4月27日,常熟解放。同年,常熟城區(qū)為常熟市,余為常熟縣。1958年,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興起,行政社合一。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實行改革開放。1983年,政社分離,撤縣建市,正式設縣級市常熟市,至今未變。
仰劍門石景,康熙御題“煙嵐高曠”于巨石之上,下有明清名人石刻群,“青云得路”“仰止”“觀止”;望古城墻,始建西晉,元末張士誠據(jù)改為磚城,明嘉靖年間御倭寇整修擴建,清末逐漸坍損,解放后古城垣遺址恢復城墻百余米,設虞山門城樓;游古園林,曾趙園毗鄰,皆以水景環(huán)池而筑,參差錯落;念讀書臺上風骨,傳南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于此讀書,古樹蔽日,翠竹婆娑,深受百姓愛戴卻被奸佞污蔑郁郁而終的昭明太子,當年擇此勝地選書立說遺澤后世,唯不變此懷古情思悠悠;肅穆言子墓,春秋言偃字子游,孔子三千弟子中惟一的南方人,被尊為“南方夫子”。
唐人張固《幽閑鼓吹》載,被譽為“書圣”的草書大家張旭與一常熟老翁論書之事。其書法因在任常熟縣尉時,結(jié)識一位擅書者得以日臻精進,終達爐火純青之境;北宋天子門生王希孟,十八歲揮就傳世名作《千里江山圖》,“元四家”之首黃公望作有與之相媲美的《富春山居圖》。“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筆方能繪山河。”黃氏歿后,葬于虞山西麓;更有熔南北宗于一爐的虞山畫派,流風遺韻,于今不衰;“以正為變,以變?yōu)檎瑯O乎精微,奪乎天造。”虞山派的篆刻,師古創(chuàng)新,精妙絕倫。
常熟這座城,位于江蘇省東南,處長三角腹地。全境東西最長距離不到五十千米,南北約四十千米,南境屬太湖水網(wǎng)平原,北境屬“黃金水道”長江的沖積平原。在亞熱帶季風性海洋氣候下,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河湖密布。望虞河助太湖泄洪至江,常滸河擔陽澄地區(qū)排澇及沿線三十萬畝農(nóng)田的灌溉重任,昆承湖是地域內(nèi)最大的淡水湖泊,也是最大的淡水養(yǎng)魚場,更有風景如畫、傳姜太公于此垂釣的尚湖。內(nèi)有山丘,以虞山為最,海拔不到三百米,山脊長達六千四百多米,臨山孕湖。自山寺門前極目遠眺,觀人文景象之豐富,現(xiàn)代立體交通之高速,常熟地域之富饒。
古老的寺廟里,二十來歲的小當家談吐已非常老到,可舉重若輕引領(lǐng)參佛之人。每個人都有清凈的自性,只是一時被蒙蔽。禪悟之道,即除染污而顯自性。風中草木低語,葉落潭水,苔侵石階,回廊結(jié)構(gòu)出時間。參天古柏的縫隙里搖晃出,小小的一彎冷月。比起荒涼的邊塞那既大又圓的月亮,點了篝火,一夕狂歡,狼藉的卻是天明之后的灰燼與殘酒。而興福寺上空的一輪月,卻有著這片土地生長了千百年的自然與人文底蘊。真正的美,絕不隨時間線性消失,常健的詩美麗,米芾的字美麗。美麗不老,唐詩不老,宋字不老。一千五百年的興福寺以及它身后的這片熱土,也永遠不會老。
人類最偉大的發(fā)明,是容納一切生活軌跡的城市。“城市”的“城”,是用墻圍起來的地域,“市”則是指交易。隨著城市的發(fā)展,城市早已各自有了各自的模樣、各自的性格和命運。一群人和一座城之間,相互包容、給予、創(chuàng)造、成就。在城市的邊界被無限拓展的同時,也留下了所有關(guān)于生長的故事。只此一古剎,愛上一座城。
——作者:顧貝寧
作文網(wǎng)專稿,未經(jīng)允許禁止轉(zhuǎn)載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yōu)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wǎng)”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guān)注作文網(wǎng)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guān)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wǎng)站地圖 | 服務協(xié)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lián)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wǎng)版權(quán)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