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著盛夏的末梢,不經意間就進入了立秋。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是秋季開始的節氣。
早在周代,逢立秋這日,天子就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據記載,宋時立秋這天宮內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內,等到“立秋”時辰一到,太史官便高聲報奏。奏畢,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以寓報秋之意。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間,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來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二來品嘗新秋收成的米谷,以示慶祝,足見古代先民對立秋之日的看重。
詩人們也會在立秋這天,吟詩寄懷。白居易《立秋日曲江憶元九》詩中有“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這是他在立秋日惦念遠方的朋友元稹;清代喬崇烈《立秋日枕上》說“新涼滌殘暑,細雨作秋聲”,寫立秋之景,突出節候變涼。
在古代的詩詞中,節令之秋往往隱喻著人生之秋,透著一種蒼涼之態。如晚唐詩人令狐楚的“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北宋詩人宋祁的“白發光陰誠可惜,五年騷首問長安”。唐代詩人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覽鏡》最有代表性。詩云:“萬事銷身外,生涯在鏡中。惟將兩鬢雪,明日對秋風。”作者聯系自己一生為官,現如今兩鬢如雪,感慨系之,無限悲思。起句感嘆人生世事如過往云煙,承句感懷鏡中之我已老態龍鐘,轉句自嘲一生所得惟鬢上白發,結句惜時憐己,歲將暮矣,人將老至。
就在眾多詩人抒發光陰虛度感懷悲秋情結之時,唐代詩人劉禹錫卻獨樹一幟。他在《秋詞二首》的一首中寫道:“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這首詩一反往昔悲秋的文人時尚,表達了愛秋喜秋的新意境。盡管王維的《山居秋暝》已流露了“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的尚秋情緒,但這還只是一種歸隱意識,而此詩卻獨辟蹊徑,氣勢豪放,立意更深刻了。
立秋后,會迎來七夕牛郎、織女鵲橋相會的日子。“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纖纖擢素手,札札弄機杼。終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漢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盈盈一水間,脈脈不得語。”牛郎織女的凄美傳說,早在漢代就已定型了。千百年來,也讓詩人們為此留下了許多名句佳作。印象較深的是白居易的《七夕》,詩云:“煙霄微月澹長空,銀漢秋期萬古同。幾許歡情與離恨,年年并在此宵中。”寫七夕秋色,抒七夕情懷,立意卓然,言簡意豐。
立秋后,炎熱的暑氣還一時難消,常有“秋老虎”的余威發作,民間有“秋后一伏熱死人”的俗語,但不管怎么熱,天氣總的趨勢是逐漸轉涼,立秋后下一場雨涼快一次,因而有“一場秋雨一場寒”的說法。這便應了民間的一句歇后語:“秋后的螞蚱,蹦跶不了幾天。”不過,這句歇后語,其內涵在不少的文字表述中又有了另一層面的外延。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