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大概是從山水里來的。
循文明的濫觴——《詩經》內容大多取材于山水。《蒹葭》將情與水相連,多幾分含蓄,亦多幾分深摯。《漸漸之石》中,將行軍之苦,與“山川悠遠”相融,多幾分苦難,又多幾分豪情。生活與山水的相映,國家與山水的相依,如此感情,構建了士大夫人文情懷的雛形
文化從山水走出,又常常想回到山水中去。
“貶官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人在紅塵中受了挫折,便一頭埋入原始的山水,由此,激發了許多感觸,誕生了許多詩篇,造就了許多名士。
看慣了人間喧囂,自然山水更能給人以最直接,真實的觸動。洞庭湖的“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何嘗不是讓畫前的范仲淹觀在眼中,動在心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樣的豪情,這樣的開闊,是其胸懷之大,亦是景的激發。范仲淹從山水中感發的胸襟,又將其回饋于文明,這份進取與淡泊,漸成儒士的學問。
文人循此傳統,帶著從山水中來的學問,又把山水帶入文明的城市中。
蘇州園林便是由此而生。幾座太湖石,幾叢翠竹,幾方小潭,幾條游魚.區區幾畝.便將最秀雅的山水納入其中。文徵明一生不得志,晚年全身心投人拙政園,將自己的心志操守化作園中小景,作畫吟詩。最終以古代文人少有的高齡逝世.將這不朽的山水,留與后世,也留住了自己鐵畫銀鉤的清名。
國學大師錢穆,作為最后一代的傳統文人,即使與新文化浪潮相背,卻依然潛心研究國學。他在蘇州長大,即便半生輾轉香港、臺灣,身后也要托兒女將骨灰運至西山,這座太湖中的小島。
曾有幸瞻仰先生之墓,位置很偏,若無鄉人指點,難以到達。墓在半山腰,一路上樹林蔥郁,茶園環繞,綴著鄉民之墓。林中探出,見先生的墓最高,也最開闊。但大小卻與普通的墓無異,所多的不過是幾步臺階,一小段慕志銘。不經意回首,驚異地發現眼前竟是無邊的太湖,遠方的山,山腳下的村莊,盡收眼底。伴山依水,抱月而眠,這在山水中,亦在人世中。
我曾以為錢穆的學術與自然,與社會,是脫節的。如今才從這里領悟到錢穆的人生哲學,他堅守傳統、孤身辦學,無論順逆,如眼前流水一般淌去,山峰一般矗立,不急不躁,退守攻取間是浩渺山川孕育出獨立的人格。
從山水里汲取學問,再饋于人世,饋于后世,饋于自己,明心見性文人精神的演進,藏著學問在山水和人世之間的傳遞。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