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在唯物史觀中指出:勞動是一種自由自覺的創造性活動,是自由的生命表現。這種創造性活動創造了人,與人類社會歷史共始終。
荷爾德林寫過一首詩:“人充滿勞績,但詩意地棲居在這片大地上。”勞績來自于棲居。為了棲居搭起廣為人知的建筑,進而架構起嚴密的社會結構,當然為人帶來許多好處。但單調的建構尚不足適應環境,只有不斷變化建筑才能夠安居。于是有了變化的“詩意”,有了“自由的生命表現”,即所謂“創新”。恰如海德格爾所注:“詩并不飛翔凌越大地之上以逃避大地的羈絆,盤旋其上。正是詩,首次將人帶回大地,使人屬于這大地,并因此使他安居。”那些被詩意帶回地面的人們,以創新搭建起更堅固的建筑的人,就是人才。他們從看似不變的萬物中找詩意,賦技術以創新,讓人們安居于大地上。
時代嬗變,從紡紗機到蒸汽機,至今日的信息化時代,縱觀歷史,我們發現每一次生產力的發展,都伴隨著創新。在現代化社會,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更需要技術的創新。那些引領技術創新的人才們,成為了技術的支柱。以中國為例,北斗導航系統、C919國產大飛機、華為鴻蒙系統……創新在人才們的身上迸發出洶涌的活力,推著社會揚帆起航。
其中不乏風華正茂的“浙江青年”們:數學家陳杲攻克世界難題;90后青年工人楊杰成為“浙江工匠”;女孩蘇清吾自學榫卯技術,建造故宮同款亭子……恰如厄爾曼所寫:“青春不是桃面、丹唇、柔膝,而是深沉的意志,恢弘的想象,炙熱的情感;青春是生命的深泉在涌流。”在這些“浙江青年”身上,創造的想象力和生命的自由熠熠生輝,勞動的艱苦被“詩意”的熱愛和喜悅所取代。在無限而機械的計算、作業、錘鑿中,在勞績中,他們抓住了“詩意”,于是能夠熱愛,能夠創新,能夠有所突破,讓更多的人棲居在大地上。
在常人的眼中,恒定不變的工作往往與痛苦相連。朝九晚五,日日如是,麻木空洞而時常期望著休息。但人才們總能找到“詩意”,于不變中發現變,創新技術而促進發展。荷爾德林之后,加繆筆下的西西弗再一次將巨石滾上山。永恒的痛苦中,他發現了巨石身上嶄新的世界。“那巖石的每個細粒,那黑暗籠罩的大山每道礦物的光芒,都成了他一人世界的組成部分。”西西弗以一種新的眼光看世界,于是棲居在大地上。這種精神上的創新,也許才是我們呼喚的創新的火種。
聯結人才和創新的是對生無所息的熱愛——這正是我們所應尋找和發展的未來。當勞作不再是一種痛苦,當我們回到“自由的生命體現”,回到“詩意”,我們就得以從眼前的條條框框中掙脫,尋找突破性的創新和飛躍。到達馬克思筆下“人才不再受到外在必然力量的控制,按照人本身的尺度去改變世界”的終極境界。恰如荷爾德林在同一首詩里所寫:“大地之上可有尺規?絕無。”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