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涓不見,實則涵養百川之源;有時沿溝渠蜿蜒,引萬眾之耳目,化為一時風行;亦有文章,默默而生,靜而不張,終為后人捧卷而泣、沉思再三。世謂文章有“專”“轉”“傳”三途,蓋觀今世文章生態有感而發。然三者之間,果真一線直通、層級遞進乎?未必也。
“專”者,學術之根,思理之本。余年少曾困于杜詩之晦澀,百讀不得其義。后偶得葉嘉瑩《唐詩講稿》于舊書攤,開卷細讀,如霧開云散。葉師以清詞解深意,不事雕琢,筆下卻有山河之姿。她言“沉郁頓挫”,非辭色之重,而是命運之輾轉。此言既出,恍然頓悟杜子美之窮通憂樂,不復隔紙。此類“專”,縱不為流俗傳播所喜,然其厚重、真切,自在人心深處留痕。若說文章必以轉而傳之,葉師之注豈不早湮于書齋乎
然“轉”之不可廢,亦在此理。專而不化,恐自困象牙之塔,孤芳難傳。誠如古人有言:“辭達而已矣。”《典籍里的中國》以舞臺劇詮釋《尚書》古訓,一時觀眾如潮,余亦觀而動容。其以今人之情,詮古人之言,既無曲解之嫌,亦不落淺俗之套。是“轉”也,不失其真,反助其行。專之為根,轉之為橋,若橋堅則可濟千萬人心。
但今日之“轉”,多不為橋,而為“流量之舟”,浮光掠影,舟速而不穩。某些“快讀某某名著”“三分鐘讀懂哲學”之文,標榜轉譯,實則斷章取義,碎片包裝。余曾見《史記》被剪輯成段子視頻,司馬遷之志、文體之雄渾,盡化為“古代吃瓜”。觀者嘩然,笑罷而空。此種“轉”,非為傳而為博眼;非承真意,而僅挾熱度。舟雖速,豈可渡學問之江
故“傳”者,最終仍系于“真”與“人心”。非靠手段以達,乃由文心自生。如陳忠實之《白鹿原》,初刊寂寂,后口耳相傳。余讀此書,不在課堂,不因考試,而是一次冬日回鄉,于親戚家舊書堆中無意翻閱,讀至黑娃歸田,不覺潸然。其文字如土地般樸實,卻沉實入骨。此類文章,不靠“轉”之手段,卻能“傳”于人間。因為它寫的是真情、實事,是人世的重量。
“傳”與否,終歸一事:可否觸動人心。人心之動,不在轉發按鈕,不在傳播路徑,而在讀者沉默翻閱時,那一瞬間的共鳴。是看見,不是被看見;是抵達,不是曝光。
若文章之流如泉,我愿信那藏于深巖者。泉未必喧嘩,但其清,其甘,其久也。今日人多問如何“傳”,而我愿說:先問,是否有真可傳。若有真意,縱無千萬人轉之,自有來者汲之、守之。
愿吾輩筆下,有根可扎,有聲可回,有心可傳。
中學生寫作指導、寫作素材、優秀作文以及有獎活動
盡在“作文網”微信公眾號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作文網微信
ID:www_zuowen_com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