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堯:姑蘇緣·楓橋怨(4)
(四)
我曾細細地斟酌《楓橋夜泊》中的每一個字句,發覺其中的每一個字,每一個詞都含蘊著無盡的寓意,涵括了作者無窮的思緒,將作者每一份的細微感受都囊括其中,假以楓橋畔獨有的意境加以升華,直至夜半鐘聲的縹緲傳來,張繼的萬千幽怨終于幻化作一抹光輝,照亮乾坤,照亮歷史。
《楓橋夜泊》中的每一個字句都有著深邃的寓意,這一點我頗有體味,但至于“月落”“烏啼”“江楓”“漁火”這些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意象,又備受古今文人的青睞,在詩詞中早已被賦以太多的情緒,因此我不愿再費唇舌。而值得我去推究的是“姑蘇城”與“寒山寺”。“姑蘇城”意味著什么?“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俗諺早已道破了姑蘇的繁華。在游覽蘇州的那天,我們首先去的是拙政園,隨后便是留園、怡園、虎丘等諸多供“大隱隱于市”的士大夫們修養的場所,但這些無不是繁華的終極體現,再加之周莊,那位富可敵國的沈萬三,蘇州的繁榮經濟絕不愧對于“人間天堂”這一雅譽。而寒山寺又寓意著什么?也許是姑蘇城外,所以已然與繁華產生了距離;也許正是因為姑蘇城外,寒山寺或多或少也會占得姑蘇城的一點余輝,但因為寺名中一個“寒”字,頓然將那一點余輝抹殺,又在此籠上一股莫名的凄涼,再加之又是一座寺廟,一座古剎原本便是佛家清修之地,不可能存有繁華之象,如此寒山寺的寓意便是一種荒涼,一種衰敗;而不遠處的姑蘇城與之映襯,則更是一種凄清,一種落寞。歐陽修曾經對夜半鐘聲提出質疑,于是后人經過多方考證,證實了夜半敲鐘的真實性,而我也絕不會否認。佛家自古便有晨鐘暮鼓的習俗,而寒山寺卻在夜半敲鐘,在這暮與晨的交接處,我想這不能說是個案,這夜半鐘聲或許是在給姑蘇城中尚自紙醉金迷的人一聲呼喚,給那些穿梭用于柳陌花巷的紈绔子弟們一聲警語,但最終極的目的,我想應是給同樣在姑蘇城外的失意才子一絲慰藉,畢竟同被繁華拒之門外的人才值得彼此憐惜,彼此慰藉。
張繼在凄清的夜半漂泊在繁華之外的楓橋,不遠處的寒山寺又與之零零相對,再加之再度落榜的愁緒,他又如何不為那夜半鐘聲打動,又如何不會有《楓橋夜泊》的誕生?《楓橋夜泊》傳唱了千年,我想在九泉之下的張繼也應含笑,但遺憾的是,《楓橋夜泊》的真實價值已被扭曲,而她附加的附加的價值卻為人推奉。可以說《楓橋夜泊》中唯有那夜半鐘聲才是有價值的,而其余的一切都是虛無,但后人卻恰恰忽略了夜半鐘聲的價值,而對寒山寺卻倍加青睞,使得寒山寺一舉由落寞變為顯赫,由凄清變為繁華,這難道是張繼在報答當初寒山寺所給予他的一絲慰藉?
其實,一切的幽怨都緣起于初始時對于繁華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于自我價值的充分肯定,而之所以這種追求這種肯定最終戲劇性地歸結于幽怨,我想這便是一種無奈。正如張繼一樣,他初始時也許便堅信著與姑蘇有著永久的緣,而最終出于一股無奈,與楓橋結下了無盡的怨。而我亦是堅信著自我價值的體現注定與繁華有所關聯,但出于那種無奈,價值的體現竟與慘淡掛鉤。
無奈,緣與怨的無奈,姑蘇與楓橋的無奈。我們在這喜劇式的悲劇中,在這可貴而又不欲造訪的無奈下傷懷而又釋懷,囅然而又悵然。
關于我們 | 營銷合作 | 友情鏈接 | 網站地圖 | 服務協議 | 投稿須知 | 問題反饋 | 聯系我們
京ICP備09032638號-30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備案編號:1101081950號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10-56762110 舉報郵箱:wzjubao@tal.com
作文網版權所有 Copyright © 2005-2021 www.jialitanye.com . All Rights Reserved